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雪山2222222
雪山2222222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50
  • 关注人气:9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杨凌,看文学博士务农

(2011-05-31 07:40:13)
标签:

杨凌

高鸿

杂谈

                        走进杨凌,看文学博士务农

                              高 鸿

 

    春意盎然的4月,随“陕西著名作家走进杨凌”采风团来到农科城,参观了西北农林科大新老校区以及博览园、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地,算是大开了一回眼界。

对杨凌其实并不陌生,路过多次,也去过几次。这座城市对我的印象除了高高的后稷像外,就是“另类”的城市风景了。久居大都市,每天被喧嚣的人群包围,马路上永远是过不完的车,走不完的人。天空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一下子也灰突突起来。然而杨凌不是,这里的天湛蓝透亮,空气甜丝丝的,渗着缕缕花香;宽敞的马路上行人稀少,车辆也稀稀拉拉的,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然而这正是杨凌的特色。于是就想:等我有了钱,在这里置一套房子,休闲度假,写作画画,岂不美哉?

http://works.chisa.edu.cn/szxrzz/qikan/2009no12/200912/W020091214557820264585.jpg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参观完西北农科大以后,走进培育基地,参观热带雨林园、鲜花培育厅以及无土栽培产品。置身绿色的世界,感受农业高科技,大家除了惊叹,还是惊叹。这些脱离了土壤的植物郁郁葱葱,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然而令我们更加不可思议的事还不是这些。这些植物在电视上见过,报纸上也介绍过;这些高科技在农科城应该也属司空见惯——要不每年的农高会怎么能吸引数百万农民前来取经学习?让我们震撼的是在这样的“乡下”,居然有一位文学博士在务农!

是的,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现代农业孵化基地——近百亩的柱状苹果园。这些苹果树行距约1米,株距50厘米左右。果树上繁花朵朵,一行行端庄笔直,像白杨树一样挺拔,与传统的苹果树伞状树冠大径相庭。这样的果树,能结苹果吗?

    负责介绍的是一位憨厚朴实的中年人,叫毛旭太。他皮肤黝黑,着装随意,与周边农民没有二异。毛旭太说这种高密度种植的柱状苹果是从德国引进培育的新品种——“润太一号”。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可集约化栽培,密植高产。这种苹果一亩栽植1000棵苗,是目前常规品种亩密植量的8倍,5~6年的成龄园年亩产可达3~3.4万斤,是目前常规苹果品种的4~6倍。另外还可实现生态化园内环保管理,减省果树剪枝劳动,有效提高果品质量。

    作家们纷纷与果树合影。

    “他还是一位博士呢!”陪同我们的人员说。

    “博士?”我们都为之一震。

    “是的,毛博士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但不是学农林专业,他学的是德国文学,是一位文学博士呢!”

    “文学博士?”大家更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问他研究什么领域。

    “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歌德的《浮士德》。在这之前,我曾在多特蒙德大学学习新闻专业。”他微微一笑,样子有些腼腆。

    ——哦,歌德!《浮士德》!多么熟悉而神圣的名字啊!一群作家于是丢下那些果树,纷纷与文学博士合影。

    “ 你是文学博士,为什么隔行隔山的与苹果树结缘呢?”有人问。

    “我在德国大学闷头读了9年书,毕业后职于《德国》杂志社。编杂志的工作按部就班,我突然觉得生活平淡无奇起来。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幸福生活?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还不如一颗石子留存于世界的时间长呢!与朋友多次切磋后,就想到了去新疆的沙漠里种草栽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德国出产一种高酸苹果,深受果汁加工行业的青睐,特别是这种苹果具有很高的抗虫抗腐品性。这个信息好像一下子催生了埋藏于我心中的那颗种子,我立即回到西安,开始全力投入引进德国高酸苹果的工作。与德国专家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苹果加工品种引种、繁育、研究和推广的民营高科技农业公司——西安润太苹果良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润太一号’。到目前为止,润太公司已先后从欧洲和北美引进了20多个加工质量优良、高产、丰产、稳产的著名苹果加工品种。在陕西、山西两地,陆续创建了220亩高酸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4000亩高酸苹果示范基地,年繁育高酸加工品种苗木360万株,芽1200万颗……”

    多么阳光的一份产业啊!如果继续发展,有理由相信,“润太一号”会覆盖越来越多的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从文学到农业科技的转变,毛旭太无疑是成功的。

    根据中国作家网最新发布的消息称,2010年我国共出版长篇小说2000余部。这些小说有多少能够进入销售流通渠道,进入公众视野而产生社会效应?而2000部之外,更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自费出版的。这些动辄几十万字、包装精美的读物,大多都沉睡在某个角落,或变为纸浆,成为一个简单的“造纸”过程。而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挣扎在生活底层,文学期刊难以为继……与其这样,我们的作家何不干一点更加有意义的事儿呢?

    这方面,毛博士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011年4月20日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