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卢一萍:在鲁十四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1-01-18 21:29:54)
标签:

转载

[转载]卢一萍:在鲁十四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这些天来,我总会想起歌德《浮士德》中那句十分经典的诗句,“多美啊,快停下来吧。”但时间还是流逝到了今天,今天真的要结业了。就在我发出这个祈求的时候,我们离最后的离别又近了数秒。时光就是如此无情,正是如此,爱离别才成了人生的三苦。我们这一届亲近得最快,伤感得也最早,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这种离愁别绪就已经弥漫开了。我在1110号给周迅同学写过一首离别的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惜别时未至,京阙黄叶飞。

仁兄有伤感,吾亦多凄然。

 

从那时起,想起我们最终会结业,就会难过,感觉像一个恬静的梦,即使正在梦里微笑着,最终也会醒来。

现在,无疑到了回想梦境的时候。

我首先想到的是鲁院这个家。它具有家的特质,温暖、体贴、安然、轻松、和睦、没有忧虑,可以一洗多年的风尘,一卸肩负的担子。她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怎么便捷地到达鲁院、如何打电话便宜、淋浴、洗澡用水的水温。由此我自然想起的,是常年打理这个家的人——我们的张健院长、白描副院长、成曾樾副院长、施战军副院长以及各位老师,他们既是老师、朋友,也是长兄。

前两天,我拿到了鲁十四的通讯录。我没想到这个通讯录会做得如此精致。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我的眼睛一下就湿润了。鲁院给予我们的一切一下涌现上来。就从这件小事就可以感觉到,我们在这里的生活不是暂时的,我们和鲁院的缘分是一生的。他怕我们流散。它提示我们,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我们奔波在外,但他们随时在等着我们回来。

我们会记住这个作家的家,我们的家,我们在八里庄的老家和这里的新家。

作家一直在探寻向上迈进的途径。鲁院帮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共同的血缘无疑是文学,而鲁院是我们血缘交融的场所。她让我们有了新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不再孤单;她让我们有了新的视野,不再狭隘;有了新的起点,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如果是战士,鲁院就是我们的休整地。鲁院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润物无声,她用精心安排的每一堂讲座,每一次文学对话,五次有目的性的研讨,两次有独特意义的社会实践,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学,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理念,更好地确立了自己的文学精神,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在家在这个时代肩负的责任。她让我们积蓄了力量,正如我在我们的纪念文集《从八里庄的文学馆路》后记中所说的,我们“在这里修补好了战靴、铠甲、盾牌,磨好了刀剑,准备重新上路,奔赴文学这个寂寞的疆场。”

因为作家一直在探寻自己与时代的关系。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鲁院,当我们面对鲁迅先生,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体味先生的精神——那就是作家与战士的同体,正是从他那里,我们获得了关注庞杂现实的方式,和复兴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的信心。我相信,鲁院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越来越彰显其无比珍贵的价值。

然后,我想到了我们,我们五十人来自全国各地,因文学这份殊胜因缘,相聚鲁院,的确是一种幸运。显然,大家也都意识到了这种情谊的珍贵,我们很快熟悉,从相识到相知,彼此无猜。我们的聚集本来就是一种学习,大家相互批评,彼此促进。它是鲁院文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四个多月来,我们快乐相处,确如兄弟姐妹。这种友谊无疑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会把这种友谊珍存、延续。我希望我们能够肩负起一个中国作家的使命,写出无愧于自己文学梦想的作品;希望在文学这面天空下,每当我抬头仰望的时候,我会看到你们在那里闪烁,朝我眨着眼睛。

让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

现在,我要说的是,感谢鲁院——我的母校,我的新家;感谢所有的老师,感谢我的同学;感谢这虽然短暂但无限美好的时光!

最后,我把我1998年在西藏阿里底雅乡采风时听到的几句具有象征意味的民歌献给大家——

          

           天地来之不易,

           就在此地来之,

           寻找处处曲径,

           永远吉祥如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