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行(鲁十四社会实践2)

标签:
辛追马王堆棺椁湖南省博物馆帛画文化 |
马王堆
38年前,一位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女人被发现,成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具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时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全身润泽,为考古界所震惊。伴随着汉墓女主人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和服饰、帛书、帛图、帛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印证了中国文化的丰厚与久远,马王堆迅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符号被世人传颂。
关于马王堆的发掘,已有诸多文字记载,这里不复赘述。女主人辛追凭什么千年不腐,学术界多有言论,莫衷一是。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些精美的丝绸、神秘的绘画和巨大的棺椁。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绸的国家,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据考古发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中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丝国”之谓不知缘于何时,但真正让“丝国”扬名世界的应是在汉代。汉代著名的启蒙读物《急就篇》,记载汉代的丝绸品种,有三四十个。汉代许慎《说文》也记载有三十多个品种。但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品种,比文献记载的还要丰富得多。这些精美的丝绸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成为皇室贵族的稀罕之物。马王堆出土的 “素纱衣”为世界仅有,重量仅49克!它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光彩照人。据说后人曾想仿制,但重量皆超过它。这件国宝在湖南省博物馆曾离奇被盗,幸好后被追回。另一件国宝级的织物是一号墓的T形帛画“非衣”,我们都曾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的彩页上见过它。帛画的构图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描绘古人想象中的天国的情景,“人间”画着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地下”则绘有两条交叉的大鱼,背上蹲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力士。画上奇怪的9个太阳在巨大的树枝间照耀,最大的太阳中间站着一只金色的乌鸦;弯弯的月亮里有传说中的神兔和蟾蜍,旁边还有一个仙女在飞舞。帛画最上端的中央应当是天神,她是一位长着蛇身的女子,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创世主——女娲。整幅帛画典雅精致,布局得当,境界幽美,寓意非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两千多年前,作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的辛追的葬礼是空前隆重的。从她享用的棺椁可见一斑:辛追夫人的棺椁有四重!古代葬礼等级制度森严,《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作为丞相夫人的辛追夫人按理是享受不到这种“天子”待遇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辛追的棺椁因此也成为史学界争议的话题,成千古之谜。木棺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笔意酣畅,巧为天工。然而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里面那些被精美漆画包装的木棺,而是最外面的那层大椁。站在马王堆巨大的棺椁面前,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发掘出的汉墓棺椁来看,尽管当时工具原始,但工艺水平极为高超。椁板除表面被砍削得光滑平整外,块与块之间扣接、套榫等处严密牢固,致使整个木椁没用一枚金属钉子就组合得相当完美。棺椁全部使用粗大的杉木组成,其中最大的一块椁室侧板长近5米、宽近1.8米,重达 1500 公斤。据此推算,原木的直径在 2 米以上,这样大的树,其生长期不少于五六百年。遥想两千年前,我们的森林植被还未被破坏,这样的大树应该有许多,现在国内已很难发现这么巨大的杉树了。从残留的痕迹分析,这块木板是大树被砍倒后用斧锛削成而非用锯子切割,而且从很远的深山老林里运过来,在当时没有大型运输工具情况下,这么重的大树不知古人是如何运到这里的?
披裹了20多层服装、四棺一椁的辛追夫人大概做梦都未曾想到,她的遗体会在2000余年后重见天日,成为现代人研究、观摩的标本。也许夫人是不喜欢被人打搅的,即使那些通天的盗墓贼也无可奈何。根据陪葬帛画内容分析,夫人是希望死后升天的,不料却把肉身永远留在了人世间,并留下诸多解不开的谜团。
陶俑
薄如蝉翼的丝织品
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很难相信这是2000年前的古人所为
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