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晴
43:搬家

鲁院秋色
对新鲁院的向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通知的时候,我们是到新校址报道的。随后又收到一份通知,改为八里庄南里。呵呵,那个偏僻的区域,因了鲁迅文学院而熠熠生辉,令人向往啊!许多作家对那里的每一个饭馆、超市都非常熟悉,甚至一草一木。我们也是。在我认真找到几家可以吃面的地方,沾沾自喜的时候,要离开了。
收拾行李的时候,多少有些伤感。不知为了什么,下午吃饭的时候大家的情绪都有些反常。憧憬、兴奋、昂扬;徘徊、伤感、留恋。小小的院落布满了我们的脚印,每一寸草皮,每一片树叶,都曾经呆望,包括窗前的那架南瓜,我来的时候还葱茏盎然,现在却要凋零了;楼顶上的鸽哨呼啦啦过去了,呼啦啦又回来,亮出金属的质感;餐厅阁楼上的那只黄猫步态蹒跚,每天拖着肥胖的身子悠悠散步。很多时候,它是无忧无虑的,也不招人惹人,但突然有一天会堵在门口,冲着你喵喵地叫。它堵的都是女性,比如黄灵香,比如周晓枫,因为她们经常给它喂食。它知道我们要离开了吗?寒冷的季节已经来临,这个冬天,这里还是它的家吗?
其实也没什么收拾的东西。不过是几件衣服,不过是几本书。桌前的那盆花是要拿走的。这盆花是我来鲁院第二天在隔壁早市上买的,一晃就长大了,郁郁葱葱,给屋子制造着浪漫和清爽。花的名字我叫不上来,只是觉得好看,每天在电脑前用眼睛,看看它,会减轻许多疲劳。
就要离开了,离开旧鲁院,离开208号房间。说些什么吧?突然想起那个留言本来,于是我写到:“我来了,我又离开了。鲁十四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集体,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离开,是为了新的开始。”
车子载着我们徐徐上路,大家都回头张望,想再看旧鲁院一眼。我们喜新,但不厌旧。这里,永远值得留恋。
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图片上看到过的景致很快出现在眼前。气候有些很寒冷,但阳光很灿烂。张健院长早早守在大门口,与我们每一位学员握手。电子屏幕上写着“欢迎同学们回家!”心里暖烘烘的。
新校区的房间在608,很宽敞,很亮丽,甚至有些奢侈。心情是激动的,一些女同学情不自禁地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的笑发自心底。
晚上学院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党组副书记张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相关领导出席。我们是幸运的,见证了鲁院的这一历史时刻。

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老鲁院)
搬家(图片来自老练的博客)
新家的家。我的608房间(数字依然很吉祥,呵呵)
四楼以上为学员宿舍
三楼以下为办公和教室
窗外的夕阳
铺满阳光的院落
我们的邻居——现代文学馆
左起:叶圣陶、茅盾、老舍
俯瞰院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