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7、《小说中的话语与反话语》

(2010-10-12 22:03:34)
标签:

库切

法国

述语

陀斯妥耶夫斯基

叙述

杂谈

20101010  星期日 

27、《小说中的话语与反话语》

授课老师:王彬,著名学者,原鲁院副院长。

这节课做了笔记,但是没有整理,转载一篇王老师的文章,与这节课的内容关联很大。

《小说的话语种类》

     从话语的角度看,任何一部小说都是叙述语与转述语的组合。
  所谓叙述语,即被叙述者控制的话语,主要表现为概述、议论与细节描绘。转述语,则是人物控制的话语。
  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彼得堡的大师》,为库切赢得声誉,是他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库切通过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寻找养子巴维尔的死因,塑造了作为思想家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形象,折射出库切对人类思想的丰富寓意。小说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彼得堡的秣市,也就是草市街切入:
  1869年10月。一辆轻便四轮马车缓缓行驶在圣彼得堡秣市地区的一条街道上。到了一幢高大的分租公寓前面,车夫勒住了马匹。
  乘客怀疑地瞅瞅那幢房屋,问道:“你肯定这地方不错吗?”
  “蜡烛街六十三号,就是你说的地方。”
  乘客下了车。他已过中年,留着胡子,腰背有些佝偻,宽阔的前额和浓密的眉毛使得他显得沉着和有点自我专注。他穿的一套灰色衣服的样式已经过时。
  通过主语、谓语与叙述标记,将转述语与叙述语区分得十分清晰。
  但是,在小说文本中,叙述语与转述语并不都是如此明白可分。这就涉及到转述语的存在方式。
  转述语有四种存在方式:
  一、直接话语——他沉吟了一会,他说:“我明天一定来。”
  在转述语之前,设置主语、谓语、冒号、引号,构成转述语的叙述标记。由于这些标记的存在,转述语与叙述语分离,从而在转述语中出现了第一人称。如果把口中所“说”改为心中所“想”,在表述上是一样的。
  二、间接话语——他沉吟了一会,他说,他明天一定来。
  转述语之前有主语、谓语,但是没有冒号、引号,故而转述语中不能出现第一人称,只能出现第三人称。此时的转述语可以理解为叙述语对转述语的模拟。但是,由于主语与谓语的存在,转述语与叙述语仍然清晰地区分开来。
  三、 自由间接话语——他沉吟了一会,他明天一定来。
  转述语之前没有任何叙述标记。转述语丧失了独立姿态,被改造为叙述语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形式的转述语一方面是转述语成为叙述语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叙述语对转述语的改造时,不能不考虑人物的原来的话语姿态,从而受到转述语的限制。因此,依然保留了转述语的内容。
  四、自由直接话语——他沉吟了一会,我明天一定来。
  转述语之前无任何叙述标记,但是在转述语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相对于自由间接话语,可以理解为此时的转述语是对叙述语的改造。
  无论是自由间接话语,还是自由直接话语,均可以视为叙述语与转述语的合流,只是合流的主体不同,或者是叙述语合并转述语,叙述语是主体;或者是转述语合并叙述语,转叙述语为主体。
  自由间接话语,在小说传统语法中比较普遍,自由直接话语则较为罕见。虽然如此,也仍然有例证可寻。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三十四回讲述宋江率领花荣、燕顺以及矮脚虎王英等人投奔梁山,在官道路口的一家酒店遇见石将军石勇。因为宋江带的人多,店里的伙计请石勇——他一个人占了一张大酒桌,换一张小酒桌。石勇认为这是不尊敬自己而愤怒,对伙计吼道,江湖上,他只给两个人让座,哪两个人?
  那汉(石勇)道。一个是沧州横海郡柴世宗的孙子。唤做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宋江暗暗地点头。又问。那一个是谁?那汉道。这一个又奢遮。是郓城县押司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公明。宋江看了燕顺暗笑。燕顺早把板凳放下了。老爷只除了这两个。便是大宋皇帝也不怕他。
  中国古代无西式标点,我们在这里用传统的方法断句。在上面的引文中,“老爷”之前,无主语、谓语和叙述标记,即便运用西式标点也不应该出现冒号与引号。金圣叹认为这种手法是“接上文连说,……乃夹叙法耳。”如果运用转述语的概念,此处的转述语自然是自由直接话语。
  1975年,法国新小说派作家西蒙出版了《常识课》。小说讲述三个在战争中陷入困境的法国士兵的回忆与现实状态。其中,描写了一个士兵与一个妇女幽会时的情景:
  她气喘吁吁地匆匆说有人来了。她用颤抖的手指把他推开并试图扣上衣服扣子。他说有人吗在哪里?她低声说在那里。他瞧了瞧。他静静地笑了起来并说可是没有呀它们是母牛。
  对照自由直接话语,“他说有人吗在哪里”,有动词“说”,但是没有叙述标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中,自由直接话语的运用,近年呈现一种流行趋势。
  2004年奥地利小说家耶利内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她的长篇小说《钢琴教师》讲述一个叫埃里卡的女人在母亲变态的钳制下,心灵与爱情被扭曲、变异的痛苦历程。在耶利内克的小说中,自由直接话语运用得十分普遍。近年,在国内流行的小说文本中,自由直接话语频繁地大面积出现,成为一种触目的特征。
  叙述语与转述语的大量合流,同时也为小说家提供了充分表现其审美原则的可能,小说家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话语习惯进行创作,不再局限于背景说明、人物对话(包括内心活动,在戏剧中,内心活动采取打背供的形式)一定要划分清楚的旧有模式,以更加贴近现实的叙事原则,高度享受精神愉悦与创作自由。而广大读者所以接受的原因则在于避免了阅读——在叙述语与转述语之间转来转去的烦琐,有什么理由不分享这样的愉悦与自由呢?

                                                      ( 摘自2010年《小说选刊》第七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