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陕西日报》(约稿)

标签:
文化 |
我与《陕西日报》
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陕西日报》,不过那个时候的《陕西日报》 似乎高高在上,对于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孩子来讲是那样的遥不 可及。队上干活的间隙有人念报,我们会全神贯注,觉得报纸上的内 容都是金科玉律,不管说啥,老百姓都相信。上高中以后认识文化馆 的一个干部,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特别是在《陕西日报》上发 表文章后,他会格外得意,拿来向朋友们炫耀。我除了敬仰之外,心 想自己这辈子如果也能在这样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哪怕是则通讯, 也算没白活。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感觉太遥远,不切实 际。
高中毕业后,我并没有如愿上大学中文系,而是进了一家国营企 业做陶瓷工艺,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几乎与文学绝缘。1998年冬季, 我辞职来到西安,认识了一个陕西日报社的朋友。因为《陕西日报》 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对这个朋友自然也非常珍惜。记得第一次踏 进陕报社的大门,看到高高的办公大楼,油然而生敬意。朋友给我介 绍这是编辑室,那是行政楼,说的时候神秘兮兮,言辞里透着一股自 豪。接下来的日子我便成了陕报社的常客,陕报社的电话成了我最熟 悉的号码,以至很多网络用户密码都用“222”作开头。十多年过去 了,陕报社的电话早变了,但在我的心中,那些数字却深深地刻在了 记忆的壁痕上,这辈子也不会抹去了。
抹不去的还有一些老师和朋友。随着职业的变化,我做了编辑, 开始跟文化圈的人接触起来。西安是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受 其影响,我在几年内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长篇小说三部。 作品出版后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一些专家老师的高度肯 定。这期间,我认识了方英文老师,认识了仰慕已久的陕报社文艺部 主任张立。初次接触,感觉他很严谨,不苟言笑,非常认真。我们在 一起谈文学,谈文学圈的一些话题。张主任说现在文学市场非常低迷, 坚持写纯文学的人很少,因为愿意看书的人不多了。你能坚持很好, 但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勇气,否则趁早收摊。从他的言谈里我感觉到 了沉重,也目睹许多文学爱好者自费出书的尴尬。他鼓励我把书拍成 电视剧,这样影响会更广泛。因为大家都很忙,所以见面的次数并不 是很多,有时他不在,就让我找副刊的编辑。——这让我很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我认识了《陕西日报》更多的编辑记者们,我们 也就成了文学方面的朋友。在许多文化活动上,我都能见到他们的身 影,他们给了我许多鼓励,关注我,支持我,使我有了更大的信心和 不断的进步。
《陕西日报》70岁华诞了,我有太多的话想倾诉,内心充满了感 激。70年风雨沧桑,70载励精图治。70年,人生的一个轮回,《陕西 日报》始终坚持着一个清晰的方向,贯穿着一种坚韧和力量;70年, 《陕西日报》积淀了一份光荣和骄傲。——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成 长的历程,那些动人的篇章将定格于历史,发扬光大。
愿《陕西日报》越走越远。
前一篇:2010年03月22日
后一篇:流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