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对个下句:
原来仁兄凿壁偷光偷的竟然是春光秀色
很多朋友都很用功地对了下句,就我的感觉来说,大家似乎还是不够用心。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这个上句虽然不够工整,却很有趣。首先是以一句成语为中心而展开。我们知道,每句成语都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没有出典的句子,无论这个句子多么美,也是不能称之为成语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有很多并不是成语。
“凿壁偷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成语。按原来故事的主题,讲的是一位莘莘学子,由于家贫,买不起点灯的油,于是把邻居的墙凿了一个窟窿,偷取邻居家的灯光用来读书。
小时候听了这个故事,很是被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并没有考虑其他的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天大的常识性漏洞。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光线的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光学公式。我们平时用来读书的台灯,最低限度也相当于同时点燃了十几支蜡烛的光照强度,这还是最低要求。暂且不说那昏黄的油灯,现在即便是在一支蜡烛的光照下读书,也会让人感到很累的,具体地说,就是很累眼睛。
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在屋子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请你躲到屋角,打开一本书,看看能否看得清楚书上的字迹?如果再让这种强度的光线穿过墙上的一个小洞,能否让你分辨得清书上的字迹呢?如果在人家的墙壁上打个洞,而且又不容易被主人发觉的话,这个洞肯定不会太大。这也是一个基本常识。
因此我断定,历史上这位叫匡衡的家伙,是个有偷窥癖的人。不过他的自尊心也够强,才会用读书来掩饰偷窥的行为。必定他后来贵为宰相,偷窥的行为说出去不太好听,反而变成了好学之举。这种道貌岸然的行为,自古以来是不乏其人的。
明白了这个典故,那么就不难明了这个上句是一个打趣的句子,调侃的味道很浓,分明是在暗讽对方的偷窥行为,那么在对下句的时候,既可以顺其意,也可以反其意。
当我看到博友的这个上句的时候,就设想了一个情节:
祝英台正在换衣服,感觉到了梁山伯在偷看,于是打趣说:原来仁兄凿壁偷光偷的竟然是春光秀色。
饱学的梁山伯立即解嘲道:以往贤弟刻舟求剑求得并非为双剑合璧。
当然了,我对的也不算工整。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缺乏对句练习的人来说,也凑合着说得过去了。文字游戏,本来求的就是一个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