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2014-08-28 09:50:10)
标签: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研究综述

教育

分类: 课改前沿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综述

 【编者按】: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经过10多年年来的实践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 依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践行“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初步打造了一个能体现时代精神、杭州样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这种模式体现了职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浙江省于2007年正式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带动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浙江省教育厅率先从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与浙江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且能反映地域特色的专业,共实施了2批省牵头试点项目(共7个专业)和5批地方招标项目(共35个专业)。六年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积极稳妥、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课改研发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为取向,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按照专业课程模式结构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转变的思路,打造一个能体现时代精神、杭州特色、具有创新内涵、提升教育效能、满足学生成长多元需要、为浙江和杭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

一是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化大力气摸清浙江的省情和发展趋势,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深深扎根于浙江和杭州地区的实际,扎根于社会的需求,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是坚持“科研引领”的方针,瞄准国际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动向,认真研究、消化并应用职业教育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提高浙江省和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含金量”;

三是坚持“科学高度、专业深度、超前适度”的原则,在科学理论指导和科研成果引领下,将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精致化,并且使教学内容能适度超前;四是更新工作机制,在专业课程改革中积极组织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行业和大型企业的技术专家、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专家以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优秀专业课教师协同研究,集思广益,联合攻关。

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从而在课程层面上保证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这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并确定职业教育各个专业核心技能的内涵,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必要前提。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旨的专业课程,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迥异于以学科知识系统传授为主旨的传统专业课程。研究并确定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这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亦是难点所在。

 

二、实施模式与流程

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中,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原则,我市确立了“多方参与、团队协作、分步实施、区域推进”的整体思路,从管理体制、队伍建设、运行模式、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有杭州特色的实施模式。

1.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善的课改管理体系

杭州市教育局成立中职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规划和管理。同时,组建以职教科研部门、高校课程专家为主的课改专家组,由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负责联络和协调,依靠研发主体学校,联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形成“统筹管理、上下互联、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多元化的管理格局(如图1)。2.队伍建设:建立多方参与的课改研发团队

职教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多方人士参与的系统工程。2009年4月,杭州市职教研究室下发了《关于组建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团队的通知》,面向全市征集专业课改联系中心学校,建立由专业课改研究人员、高校专家、教科研专家、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程改革申报团队和重点专业研发团队,在课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3.运行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的课改研发流程

为了确保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模式得以落实,杭州市职教研究室编制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指导手册》和《实施方案》,形成较为规范的课程改革研发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流程;第二、课程改革研究技术路线:包括各阶段的参与人员情况、任务要求、具体实施步骤、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第三、相关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研究的时间进程安排;第四、专业课程改革最终需要完成的成果及具体表现形式。(如表1)

表1.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研发流程表

工作步骤

任务要点

参与人员

工作方法

成果形式

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对行业企业、学校进行调查,了解该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

参与课程研发专业教师

问卷调查

个别访谈等

调研报告

工作分析

对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

专业教师

问卷调查等

收集相关文件

分析记录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召开研讨会,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基本内涵。

行业企业专家

高校课程专家

教研机构人员

学校专业教师

头脑风暴法

粘贴板法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课程分析

召开课程分析研讨会,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形成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

行业企业专家

高校课程专家

学校专业教师

研讨会

归纳等

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

论证及

修订

提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修改意见,并作出修订。

行业企业专家

学校专业教师

论证会

专家评价意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

4.评价机制:制定科学适切的课程评价标准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评价制度与其相适应,从而有效监控改革成效和学校教学质量。针对新课改的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我市制定了完善的两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即内部监控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对课程实施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外部评价则由市职教研究室承担,对全市中职毕业生进行合格水平测试。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第一、二学期对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中职文化课大纲的教学情况进行合格水平检测;第三、四学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合格水平检测,2010年以来,以汽修专业为试点,等逐步将实践技能模块作为抽测的重点,烹饪、旅游、计算机、服装、美工专业紧紧跟随,凸显了职教技能教学和核心课程的地位,在浙江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从而对课改成效进行全面科学监控,并适时修缮调整。

 

三、研究成效

杭州市职教研究室和相关学校骨干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省中职教育课改项目的研究和开发,承担了“应用电子技术”、“烹饪”、“电工技术”、“化工”、“电子商务”、“会展广告”、“金融事务”、“会计”、“美容美体设计”、“市场营销学”、“医药技术”等11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研究,并参与了旅游、汽修、数控、服装、网络维护与管理、动漫等专业课程改革,是全省承担中职课改任务最多的设区市。

全市11个中标专业都成立了由行业及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管理的专家、课程专家和学校资深教师组成的专业标准开发项目组,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市职教研究室和研发主体学校通力合作,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紧贴一线岗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的基本程序和模式研发专业课程,出色完成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工作

与此同时,杭州市中策职校、旅游职校、电子信息职校、交通职高、美术职校、西湖职高等6所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积极搭建课程改革信息交流平台,汇编《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实施动态》和《经验交流材料》,开展“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专业教学项目评比活动”、“新教材、新教法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加强基地学校与其他学校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发现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全力探索解决问题。

教材开发与编写是课改进程中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在电子技术、烹饪、电子商务、汽修、旅游等课改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开发中,涌现出像朱红霞、俞艳、严加强、沈水虎、毛志勇、王文涛、俞为民、王良民、厉志光、佘运祥、姚峥、陈春燕、曹燕、金春球、张楠宁等一大批精英编撰师资队伍,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急先锋和弄潮儿。

 

总之,通过研究实践,课改促使我们认真研究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这样一些职业教育本源性问题,确定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践行了“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对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举措起到了引领性作用和指导性推广效应。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勇当课改的弄潮儿和急先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