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宁波的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讲座,我想还是讲点实际的东西:那么上课、听课、评课,必须在思想上、理念上给老师们把好关!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们: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这个问题展示是学生自主的表现,是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后的自然流露。教师要警惕“钦点”破坏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危险。
在公开观摩课中:我们会屡屡看到如下情形,老师说,“这道题,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做法?”然后,环视教室四周,发现学生们没有动静,便开始点名,“A同学,你来展示一下吧!”A同学展示结束,老师继续点将,被点名的同学就承担起展示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动起来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特别是在旅游课的教学中,这个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模板和常态。即使不钦点,我们也怀疑这是由老师事先安排好的。这就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是营造一个自动、主动、自发的开放课堂。教师的钦点,过多的“插手”,显然是一种不人性的表现。那么,谁来安排展示,谁展示什么题目,展示如何分工,就应该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关于这个问题,我依然对若干年前的那节《掉渣烧饼店》的财经课获得校特等奖而耿耿于怀,这样一节事先安排好的表演课,其他听课老师是无法效仿和借鉴的,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会,或者说是否全员参与了?这是一个教学观导向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多追捧者对这种“角色扮演法”津津乐道、大加赞赏。
曾经有个朋友和我交流上公开课的经验,他说,上公开课其实很简单,一般他预先设计好模式:按照学生的好差分组,然后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题目),先由“差生”来做题,再由“中等生”来解决问题,最后由“好生”来拓展训练,每次公开课这样处理都得到了好评,因此也年年得到优质课评比的奖项。你说这样的上课是真实的吗?
今天我看了《中国教师报》的一篇专访,关于“课堂展示”的话题,多个教育界的专家研讨,有一定的道理,当然他们是针对普教的。我摘录了其中几个观点:
观点1:课堂活动应由学生安排
什么是学习?学习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资源的互动生成。这就意味着,在一切学习行为中,教师和学生是在一起的,是他们之间对知识的认知以及感觉、情绪、心理、精神的自然而主动的交流,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或者说共生体。
在新课堂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由学生来自主安排,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供学生参考。在展示课上,要解决好展示什么和如何展示的问题。展示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更是师生收获认同和尊重、重建内在生命高价值感的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而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表达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与情绪,展现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独特的精神风貌,他们才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观点2:“钦点性”展示并非启发式教学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研究学生、教材、学习规律之后,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自然结果,是教师设计导引出来的,不是机械钦点出来的。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主体精神和自主能力外显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相互探讨、交融、碰撞的集中体现,它在高效课堂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为展示而展示”的“伪展”倾向,如在学生非自主自愿状态下的教师“钦点性”展示,就是比较典型的“伪展”。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一个挨一个依次站起,完成指派任务,展示者循规蹈矩,浅尝辄止,听展者被动接受,无心回应,导致本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展示学习,变成了教师发出指令——展示者接受指令——听展者默默倾听的单向度活动,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多元思维、丰富的心理需求等在刻板的单向度过程中被屏蔽和忽略了,展示的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展示,他们把自己或小组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公之于众,引发大家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听展者给予反馈交流,或补充,或质疑,或矫正,这样的多元性展示,前提条件一定是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利。而教师“钦点性”展示剥夺了学生自主权利,显然无法给予这样的空间。
有些老师认为,“钦点性”展示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在自己的精心导引下,师问生答,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没什么不妥。而另外一些教师则颇为苦恼,他们希望课堂进入群情激昂、此起彼伏的热烈争论场面,无奈学生犹抱琵琶欲说还休,不愿起来展示,导而无果的情况下只好牵而引之。
文章最后提出了两个策略,不妨一学:
1.培养学生自主展示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起来展示,有两种因素:是不愿,还是不能?
如果是不愿,则要从心理、情感、氛围、文化等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和愿望。比如,从文化创设入手,打造自信、阳光、合作、向上的高效课堂文化,如小组文化、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等;从开展活动入手,课外举办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入手;从建立促进展示的评价机制入手,课堂上注重激励、点拨、指导;等等。
如果是不能,则要解决不能的问题。比如,展示前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时间,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展示。比如,对小组的分工是否给予了一定的角色分配,对某一学科或某一类问题的解读是否给予一定的思考训练,对展示的技能技巧是否给予一定程度的培训或引导,等等。
2.创造“展示权”产生的机制转型
展示权实指进入展示环节的时候,究竟几个组参与展示,每个组有谁,或者哪些组员上台展示等权利的确认。在课改调研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每每到了展示的时候,老师会行使“点名权”,“钦定”某组、某人到某展位进行展示。我们不妨把它定义为“展示权”的“钦定”机制。“钦定”说到底还是关键时刻老师说了算,加之,只要是现场安排都会占用时间。如何实现“展示权”的确认从“钦定”到自动的转型,这是新课堂实践中一项亟须升级的实操技术。
从“钦定”到自动转型的原则有两项。一是机会均等原则。确保展示机会均等,不仅仅是保障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更深层次的价值是确保人人都“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在课堂上,需要特别呵护的是学出来的“展示冲动”。在这一点上,我们渴望能一人一个展位,人人都能展示,人人都要展示,从而实现展示机会最大化的彻底改革。当每组只有一个展位的时候,机会均等才成了问题。二是差异化原则。好的课堂展示,展示资源应该具有必要的差异化。展示最重要的是暴露差异,差异是资源。对于课堂生成来说,对和错具有同等重要的资源价值。单层展示,尤其是优生展示应该特别引起警惕。
从“钦定”到自动转型的方法。好的机制不是现场某人说了算。鉴于每个小组一般多为6~8人,采取数学的简单随机抽样便可迎刃而解。简单随机抽样在这里就是从小组总体成员中,任意抽取某个或几个成员作为样本,使每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抽样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小组抽签,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抽签筒,每个组员对应一只签,展示的时候,摇一摇,抽一抽,谁中签,谁展示。为了公平起见,还可以异组抽签。这种方法公平、简捷、高效,对职业教育课堂依然实用。
其实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出于教育本源,遵循教学规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信念,你的课一定会得到听者的认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