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山下,富春江畔。杭州市烹饪专业教研大组全体成员与教研组长欢聚在杭州市桐江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品鉴了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名筵“十六回切”。

郦初良老师在介绍筵席
据桐江职技校周霄龙校长介绍,江南名筵“十六回切”盛行民间,始于南宋,堪称桐庐的满汉全席,具有浓厚的民间草根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十六回切中“四”表示每个菜由四种不同的菜肴所组成。“四四十六道”,暗示“事业六合”。所谓“六合”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同时“十六”也是指“十全十美”、“六六大顺”吉祥之意。十六中的“四”取有“方足完整”的喻义。如在味觉上有酸、甜、苦、辣四味;在时空上有春、夏、秋、冬四季;方向上又有东南西北四象;在文化上,有四库全书。可见,“四”在古时人们对其有着特定的理解和称乎。
该项目的主要开发和挖掘者——桐江职技校烹饪专业部主任、高级烹饪技师郦初良介绍:“十六回切”中的回切表示16道菜品为一回合,按预定的回合数进行切换,通俗地说就是现在‘翻台’。“切”(阴平)有切换、转换、衔接的意思。筵席为按主人的实力和热情不断增加或撤换菜肴品种,达到丰富、欢快、尊重的表示和程度。”
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教研员周文涌老师表示:“这是一次意义不同的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在挖掘地方文化遗产、总结传统饮食风俗,并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实属不易。我们的教研活动围绕地方特色风味研讨还是第一次,希望我们的烹饪专业的教师以此为突破口,结合当地的菜肴特色,挖掘出更多的“余杭风味”、“萧然风味”、“淳安风味”等等的地方性菜谱,作为校本教材和培训手册,更希望桐江职技校继续认真做好项目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并注意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
会后,全体与会代表观摩品味了“小十六回切”全筵——菜品粗狂中不乏细腻,浓郁中不缺清淡,融烩炒、蒸、熏、炸、炖等精湛手艺于一炉,集色香味形营皿于一体。席间司仪洪亮的吆喝,旅游班学生身着农家青花衣服饰,以及繁琐的礼节风俗,仿佛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界域,让我们充分感悟到了桐庐地区的乡土民风和饮食风俗的特点,以及中国农家传统宴席的规格化、礼仪性和聚餐式的特征。
据悉,“十六回切”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立项,学校今后将在此基础上开发编写培训教材“十六回切菜谱”和“十六回切烹饪法”,
筹建“十六回切”美食馆,与桐庐七里人家餐馆公司、桐庐绫绣大酒店合作推进“十六回切”社会化。同时在专业餐馆、酒店、渡假村联动开办“十六回切”中级培训班,并择机举办“十六回切”技能大赛,以推动桐庐的旅游发展。

在研讨中

干果、鲜果、糖果、冷荤16盘

桐庐籍著名画家,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书法作品
“十六回切四点心,酱烧螺蛳拌雷笋,油炸臭干鸡子饼,清蒸白鱼熬馄饨”

有没有桐庐农村的味道?

又见老底子的“八仙桌”

筵席的研发和挖掘者郦初良老师

黄瓜冷菜颇有现代气息

臭豆腐与众不同,有特色

野兔肉野味十足

大盘土鸡尽显桐庐农家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