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翻看《杭州日报》,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朱仰峰”,杭州烹饪职高(现杭州中策职业学校)96届毕业生,现在是凯悦酒店湖滨28号餐厅的行政总厨,记得他的班主任是贾强老师,1995年我带队参加杭州市中职类烹饪比赛,他作为参赛选手获得了冷菜一等奖(第1名),当时专业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是我爱人,真不容易,就比基本功——“白鸡高三拼”,45分钟完成,那个高三拼的质量真没话说,其他选手是心服口服。
办公室也是议论纷纷,烹饪班毕业生能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不容易啊,特别是厨师行业,更是难上加难,当然我把第一时间告诉了中策学校,也看到了学校在第一时间把这个信息挂在了校园网上。
现把整个报道摘录下来:

菜的心情
舌头知道——大厨朱仰峰
—— 《杭州日报》今天(3月4日)第C08版
厨师的烹饪,如果做得好的话,那是赏心悦目,一气呵成,最高境界就像芭蕾舞或现代舞。而如果厨师们配合得好,那就是一场流畅悦耳的交响乐,每道菜都能体味到配菜、主墩、厨师,甚至是洗碗工的心情,是激昂还是平淡如水,一一呈现在舌尖。
而这曲交响乐的灵魂人物无疑应该是指挥者——厨师长。
接触过不少厨师长,朱仰峰不是资历最深的那一个,他担任凯悦酒店中餐厅湖滨28的厨师长不过3年,但他绝对算得上是最勤奋以及最未雨绸缪的那一位。他可以为一位客人一个月烧15次的蟹粉虾仁,也没让对方吃厌;他也能3年如一日,对手下的“兵”进行岗位培训,甚至细心制作详细的岗位培训进度表……
他身上那件几乎找不到一丝褶皱、绣着英文名字的雪白制服会提醒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看厨师。
【厨子和厨师】
时光穿越到18年前,正是朱仰峰初中毕业时。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向梦想中的罗马,另一条则快捷许多,读职高学手艺,然后赚钱。
自认为不是读书料的朱仰峰迅速作出了决定。家里人没有反对,也无法反对,父母都是杭州人,擅长烧杭州本帮菜,但是会烧的菜不超过20种。读职高去,学烧菜,手里有门手艺总能过日子。两夫妻最终同意让儿子入行。
做厨师,吃苦那是必须的。先不提每天在学校里练颠锅、刀工的苦。那时候,朱仰峰在杭州酒家学做下手。这个下手,可是真正的下手。卫生搞得不错的话,才有资格洗菜。如果师傅看你洗菜也认真,那就可以站在砧板前做点事了。
三年的历练,足以让一个脑子还算灵光的小伙子手脚麻利,看菜下料。毕业后,朱仰峰迅速在南方酒家谋得打荷的差事——就是将切好配好的原料腌好调味、上粉上浆。不过这已经算是一个极高的起点了,因为当时的南方酒家集中了杭州市最优秀的厨师,和朱仰峰同辈的师兄弟,如果没有转行的,现在基本都是带“长”级别的人物了。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原来一个厨师的界限可以很广泛。单纯烧菜,那是厨子,追求的仅仅是味觉的单纯模仿;而厨师这个名词下,还包括了利润、口感、改良等关键词,已经跳出了‘为做菜而做’的境地。”朱仰峰觉得即使现在,不少人对于厨师还是有着不少的误解,将其定义为五大三粗,身穿油黑发亮工作服的形象。
看他身上那件几乎找不到一丝褶皱,绣着英文名字的雪白制服,我想我们的确应该换一种思维看厨师。
【 新食客关系】
很想在国内多碰到好玩的食客或者客人。食客能够带来全新的味觉火花,就如同艺术家的灵感一样。即使普通客人的一句评价,也会让一道菜呈现迥然不同的形态。
2010年,凯悦酒店去香港君悦酒店作美食巡展。午市时间,朱仰峰正在厨房准备菜肴,忽见前台服务员来唤,说有客人想见他。
是一位衣着考究的客人,周围的人叫他郑先生。客人说,套餐味道很好,但是想请师傅做一道套餐里没有的菜:蟹粉虾仁。这是郑先生在凯悦酒店吃过的一道菜,再光顾已不供应了,但滋味实在难忘。
朱仰峰并未贸然答应郑先生的要求,而是请他晚餐时间再来。因为他完全没有准备,厨房里也没有合适的食材,朱仰峰不敢轻易改变一个人的味蕾记忆。
那个中午,可把朱仰峰给忙坏了。他跑了好几条街,寻遍了周围的菜场和超级市场,带回了正宗的镇江米醋、新鲜的河虾仁和鲜活的大闸蟹。
一切准备就绪,朱仰峰先在厨房试做了一次,恰到好处的醋和姜,带出了虾仁及蟹粉两大鲜物的极致美味,郑先生记忆中的蟹粉虾仁顿时出炉。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月中,郑先生连续吃了15次蟹粉虾仁。
如果将厨师的工作结束在每道菜从锅入盘之后,那这位厨师在朱仰峰眼里,肯定不是一个称职的厨师。朱仰峰觉得厨师的耳朵应该和舌头一样敏锐。
“因为站在灶台或者砧板前,完全不知道客人需要一些什么,他们想要尝到什么味道,他们对于一道菜的评价如何,这些信息的反馈不能通过服务生来传递,应该直接与人家交流。”不过,国内的食客对于盘中餐,往往宽容得有些过分,通常是笑一笑,或者含蓄地说:“不错。”朱仰峰其实更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出格”甚至“过分”的意见和建议。
在日本交流,几次去福冈君悦酒店旁边的拉面店,店中师傅始终关注客人的每一次蹙眉,这种对于食物的投入程度,甚至影响到厨师每放一次调料的思量。
“曾经在日本看到一个60多岁的清洁工,每天工作时间就是反复刷40个锅子,但是几个小时下来,动作依然迅速,没有见他有过丝毫抱怨。而国外食客也是如此,他们会和厨师探讨一道菜中,到底是放法香更迷人,还是放紫苏更有味道。这对于厨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业务交流和学习。”
【合适的岗位】
算上实习的日子,朱仰峰从业已经有18个年头。当厨师的时候,无论是墩头还是炉灶,要做的就是烧好菜,配好菜,尽职一点的就是为老板多考虑一点利润,尽可能地挑选一些新鲜的食材。而现在,每周,朱仰峰都会上灶台练上几手,而更多的时候,他要待的地方是办公桌前,以及厨房的各个岗位。
“其实,在三年前刚刚上任厨师长的时候,我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够让这个总是笑容满面,在朋友中严肃不起来的人觉得是挑战,甚至是事业危机的事,那绝对轻松不起来。那时候,全国各地的新酒店开张,从湖滨28挖走了不少人。服务行业的人才流动性问题,是众多餐饮企业最头痛的问题。
所以,当这个问题真正摆在朱仰峰面前的时候,他除了加班外,还在仔细思考。三个月的无双休日加班过去了,空缺的岗位重新人员到位,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也出炉了。朱仰峰对湖滨28餐厅的员工,做了一个岗位培训的计划。
在他的计划中,只要是平时的工作态度认真,而且希望学到更多东西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岗位培训的计划。朱仰峰的培训主战场集中在厨房的重要环节,墩头、炉灶、冷菜、蒸灶、点心以及打荷六个岗位。蒸灶做得出色的人,可以去冷菜岗位上锻炼一下;打荷做得好的,点心环节可以上手试一试。无一例外的,这些岗位培训的时间都是花了员工的平时时间,“他们需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收获的东西也更加多。”
作为一个从社会形态餐饮转型到宾馆餐饮的厨房人,朱仰峰再明白不过,很多厨房人都是一个岗位干到老,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人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或是更喜欢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将厨师看做一个值得从事的职业,那么和任何行业一样,厨师也需要做一个职业规划。”在朱仰峰的案头上,那份详细的个人岗位培训的进度表上,打荷这个岗位目前可以胜任的有几个,冷菜岗位可以随时换岗位的有几个,朱仰峰,胸有成竹。
现在,这位未雨绸缪的厨师长在操心的是如何提高包厢的使用率,星级酒店的频繁开张,正将杭州餐饮界的白热化竞争从社会餐饮转移到宾馆餐饮上。准备如何应战?他只是淡定地说:“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多强项,少弱点。”回答滴水不漏,他的转型的确很成功。
【人物印象】
别人都说朱仰峰是一个时尚而帅气的厨师长,颇为赏心悦目的外表,当厨师长真是可惜。不过在进行的两次采访中,朱仰峰都是匆匆而来,准备得很充分,但是时间把握得很好。多年的外企文化熏陶,已经让这个社会餐饮出身的厨房中人,迅速养成了做事有交代,用词很专业的职业素养。
因为是为《生活家》版采访,所以我极力希望挖掘一下这位俊朗厨师长生活上的细节。不过,当他列出一天的日程安排后,我觉得他一天中唯一能和家挂上关系的就是睡觉。忙,很忙。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朱仰峰的日程安排中有着大大小小的例会,中间唯一的小奢侈就是留了半小时看杂志。甚至假期的外出游玩,也是带着工作目的,很有排场地点一桌子菜,然后一道一道试吃,即使只有妻子与他同行,也是如此,实在是职业使然。
比起老派的厨师们,朱仰峰代表了新一代厨师的形象,脑子灵活,从最底层奋斗到现在的位置,能够用新的视角以及不同的方法诠释厨房中的各项琐事,所以他们的身上,依然看点十足。
【一问一答】
H:杭州日报品周刊 Z:朱仰峰
H:先说说最近一次外出吃到的那些店吧。
Z:和杭州最近的大热地有关,北京烤鸭。最近去了北京,去了大董和长安一号。两家其实都将烤鸭作为主打,但是各有千秋。长安一号,整体营造的氛围经久不衰,有低调奢华的感觉,他家出品的烤鸭皮脆肉香,面酱特别地道;而大董,烤鸭皮酥而不腻,配料丰富,菜做得很精致,用了不少分子料理来做中式美食,很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H:想知道你们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外面就餐最重视什么?
Z:菜的口味固然重要,但是我还蛮喜欢研究菜单的。首先菜单的制作要符合饭店的档次,大排档可以用A4纸做菜单,要有个人的特色。其次,我比较喜欢研究菜单上的各道菜配料。看看有没有什么菜的组合让人眼前一亮。
H:感觉和广告创意差不多,菜肴也需要灵感的火花?
Z:的确是这样。看了不少菜谱,我们都会有原来可以这样搭配的感叹,所以看得多,才会将这些小火花用在新菜的研发上。比如最近我觉得口味还不错的安格斯牛肉炖紫茄,就是一种全新的搭配,刚刚作为湖滨28的春季新菜推出,希望让人有完全不同的口感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