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2009年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开题报告会,认真聆听了5位课题负责人的答辩,颇有些想法:
今年全市申报立项课题共计104项,最终确定列为市级职教教学科研立项课题共45项,从申报的题目看,有12个涉及到课程改革、6个涉及实训基地建设,9个涉及项目课程和项目教学研究,可见目前学校好像很热衷于课程改革工作。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假象,这只是为了申报成功的砝码,或是为了今后论文评奖的借口或由头,功利性的痕迹清晰。
我一直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事,一线教师没有经验、没有精力、没有义务来研究课程体系,校本化的成果缺乏科学性,也难以借鉴与推广。再者,许多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某些省市和职校已有阶段性成果,我们只要“拿来主义”,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设施设备加以适当改变,完全可以少做“无用功”,避免重复劳动,而关键问题是课程改革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对实训基地实施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涉及很少,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搞。
凭心而论,5位答辩者在课件制作上花了精力,而在陈述答辩环节中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问号,有些课题只有理想化的构想,缺乏可操作性的论证依据,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也模糊不清;或者研究课题的范畴太大,面面俱到,一线教师很难做到。我作为第五小组的评委,看了9篇开题报告,很多报告的体例格式存在大量问题,我在思考,立项课题况且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还有未立项的60个呢?这些方面真的需要科研部门的指导与培训。
市职教研究室张金英主任在最后总结讲话中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