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报》中职版“心灵之约”栏目曾经刊登了我的一篇德育个案,引起了各方讨论,今天作为一篇博文是否可以引起我们职业学校班主任和老师的思考。
[案例背景]:
张飞(化名)同学是我班的优秀毕业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水平三年来一直名列前矛,然而该同学在参加全省第二届职校大奖赛训练时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做法让人惊讶,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与另一位同学共同参加省烹饪大奖赛热菜比赛。在训练期间,他不仅将制作“鱼茸”的配方和制法保密得无懈可击,甚至经常欺骗高二学生在鱼茸中加了澄粉、发酵粉和咖啡伴侣等不可能添加的物质,使那些酷爱专业的高二学生大呼上当,在其他教师和同学当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生和尖子生,难道是我这个班主任看错了人?还是他真的变质了?
[学生情况简介]:
张飞,班长,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城区级及市级三好生,校优秀毕业生、浙江省第二届职校烹饪大奖赛金牌得主,全国烹饪大奖赛浙江队参赛选手。
[案情分析]:
学校人际关系无情,深深刺痛了他,张飞同学从初中留校考入烹饪专业班后,由于出于熟悉本校的缘故,我要他担任班长一职,从此以后他工作认真、积极、负责,成为老师的好助手。然而高中的两件事情以后改变了他原来的性格和做人的看法。第一件事发生在高一阶段,他邻桌姚**偷了他800多元钱,但因为没有证据,对姚**无可奈何,对他打击大的不是那800多元钱,而是姚**的母亲硬说张飞自己花了钱,却把责任摊给姚**,某些刺耳的话深深的刺痛了张飞的心。另一件事是在高二年级改选班干部,结果许多同学投了不信任票,至使他落选了班长。究其原因是他学得太多,太接近老师了(当然我知道其他同学是出于嫉妒)这两件事情让他感到职高班同学之间无情和丑陋之处,从此他的一些举动已经有了改变。
社会上岗的急迫压力迫使他改变做法高三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烹饪技术上到酒店实习后厨房中的一些黑暗面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过年了他的一些同事都用“中华、茅台”来孝敬“厨房大佬”有一位好心的同事问他:“你有没有送?”他回答:“没有。”好友说:“你今后的日子就难过了!”他问:“为什么”,同事笑而不答说:“你今后就会知道的”。这件事情让他搞的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觉的他是一位无收入的学生为什么要搞这一套,然而其他实习生却这样做了。
行业中“行规”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原则,酒店聘请了香港厨师调制了潮州卤水汁,但他的调配方法和调制技法都放在一个绝密的小房间进行,外人绝对不能进入,张飞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位师傅说:“我的资本就这么一点,给人偷学我一分钱都不值!”这句话使张飞觉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天差地别,创业中竞争如此强烈和待人处业中的尔虞我诈。所以这一套他又学会了。
[给我留下的思考]:
作为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形成优良品质的地方,不仅要教给过硬扎实的技术本领,更要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方面优良品质。评价一位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张飞同学在学习技能方面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他这种表现是优是劣,给我们这些职业教师培养人的目标留下了长长的问号。对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有的老师说:“这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保存自己,才能在比赛中保证入选获奖。”也有的老师说“作为优秀生和尖子生,不应该这样保留技术,他大部分技术都是学校老师给予的,作为老师的助手,理应帮助其他学生提高技术水平,获奖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全省的荣誉,这样做是否太狭隘了?”
张飞遇到的现象在社会比比皆是,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造就人,张飞身处这样一个环境,自然而然形成这种习惯也无可厚非,但作为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劝导他,是我最大的迷惘。在职高学生当中,象张飞品学皆优的优秀学生也很多,但他们都有这样一个“通病”,技能好的学生人品厨德较差,他们认为:“我取得今天的成绩,不全靠老师,而是自己奋斗努力的结果。”因此在平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众多学生当中树立不起榜样形象,所以在评价一个优秀学生时的衡量标尺究竟如何把握,也是我们班主任的思考问题之一。
我们专业教师和职业班的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时要正确把握学习成绩与品质修养教育两者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渗透德育内容,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我们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要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上岗风险意识,强化就业心理辅导,造就学生良好的人品和厨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懂理论、能管理,精业务、高素质”的优秀烹调师。
最后,我衷心祝愿张飞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能再接再厉、戒骄戒躁、精益求精,创造更美丽的前景而奋斗。
注:张飞现在就职于杭城一家五星级酒店厨房主管,曾获得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金奖,挪威三文鱼中国厨师邀请赛总决赛冠军,2008年7月赴挪威学习培训一个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