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人民币破7,说一下钱的事

(2019-09-28 21:05:58)
标签:

财经

历史

文化

杂谈

青岛

分类: 经济学习

前段时间人民币跌破7的关口,这应该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坚守的一条线,之前每次出现波动的时候,专家们都会出来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多么利害,然后又分析人民币的“一篮子计划”,最终的结论都是显而易见的“人民币是最坚挺的货币”。

所以在此,我们聊一下货币的问题,对于货币的起源,估计大部分人都熟悉,源于生产力提高之后,社会有剩剩余物资,需要进行交换,所以出现了货币,就是所谓的“一般等价物”,至于这一般等价物的选择方面,各个国家、地区在古代时候的差异很大,有选择牛羊这类活物的,也有选择贝壳、丝绸之类,最终因为金属的便利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世界各国最后都选择了以金属作为货币。其实早期的货币不是官方统一的,中国汉朝的时候,货币还是由民间自主铸造,所以当时吴王流濞大肆招募流民制造货币,以此发动了西汉著名的吴楚七国叛乱。到了清朝还有官银和非官银之分,因为商贸的发达,而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因此出现了钱庄和票号,他们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的角色——印制钞票,用纸质的银票代替了金属货币,而且票号、钱庄之间相互流通,这种货币印刷权,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名噪一时的“财神”。

我们怎么认识“货币”这个东西呢?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说,正常的货币总量与整个经济体的物资总价值应该是一致的,比如一个家庭,如果把自己家里的所有物资盘点一下,按照价值比例换算成为一个等价物,就是把牛、羊、房子、粮食、衣服这一切,全部算下来应该有1000斤大米的价值,这时候这个家庭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一斤粮食等于一元,那么这个家庭的总价值就是1000元,家庭内部可以用这个货币进行内部交易,这时候如果货币发行权在父亲手里,那么他可以用这个钱去买家族内任何人手里的物资,家里人同样也可以买卖其他人的物资,而那个一点物资都没有的人,要么通过向父亲借贷生活,要么就要饿着。到第二年,如果粮食增产,家里的物资存量比去年增加了100斤,那么父亲可以再“印刷”100元,这样货币的价值不变,如果选择不增加印刷,那么货币就会增值,100元,可以买到110斤粮食。相反,如果第二年歉收,通过一年的消耗,第二年家庭所有物资总和只有900斤粮食了,那么货币就会贬值,100元只能买到90斤粮食了。也可以理解成为通货膨胀,因为粮食价格上涨了。

接着上边,如果这家人的邻居,也在家里发行了货币,但是他们家有2000斤粮食,但是只发行了1000元,那么两家货币就出现了汇率1:2,到了第二年,任何一家物资水平或者货币发行量的波动,都会引起汇率的波动。如果两家人相互交易,邻居家把粮食卖给这家人,如果只是双边交易,这家人就要拿自己的货币去购买,但是如果邻居家认为这家人将来的消耗大于生产,货币肯定会贬值,那么交易就无法继续了,除非这家人之前存有邻居家的货币,或者大家信任的村长家的货币。

所以我们回头看,人民币所谓的贬值,一种情况是中国的经济走下坡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当然也有中国货币发行超量的可能性,但总体来说,中美货币汇率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其中包括了一定的事实依据,还有就是所谓的“预期”在作怪,之所以引发全球的关注,是因为这是目前全球没有可以与两大经济体均衡的第三方缓冲。

至于7还是6,其实老百姓无须过度紧张,从国内经济来说,内循环是依托内部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不受其他国家货币的影响,从国际贸易来说,这还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至少汇率差也提高了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就ok了。

当然,这种波动对有一些企业和个人是有影响的,就是那些存美元和借国外债的人,以及依靠进口的企业,存美元的人凭空赚钱了,而借外债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不会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至于依靠进口的企业,业务会有损失,因为这种汇率波动,会导致很多国际采购的业务,专项国内寻找替代品,也会变相提高中国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同样,要想维持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根本在于发展国内经济,只有实现经济规模的协调增长,那么货币的波动都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当经济足够稳定的时候,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也会慢慢提升,其他国家都愿意使用你的货币作为稳定国内经济的一种措施,就像委内瑞拉,如果政府之前储备一定规模的美元或人民币,那么只要抗过石油价格波动周期就ok了,只可惜之前的领导人,将这些储蓄都用在了国民高福利上,导致基础产业枯萎,而面对危机的时候,储备又不足以支撑本国安定的要求,最终导致了现在的高速通货膨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