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泰伯》08教育的顺序问题

(2019-02-11 11:13:55)
标签:

佛学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分类: 古籍阅读

为政之要在于教民

在《礼记.学记》开篇中就强调“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

所以下边几句,谈的都是怎么开展教育。

【08】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参考《论语集注》中朱熹的解释,里面很全面:“子曰:‘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成于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程子曰:‘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今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古人自洒sào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细细品味上边朱熹的这段话,我们基本就能明白,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一个人学习的合理顺序,这应该也是孔子删诗的原因吧,作为学生求学的基础教材,如果内容及思想出现问题,那么岂不是贻害天下学子?所以《为政篇》中“为政以德”之后就是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强调的应该也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诗经》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礼记.礼运》中有“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可以治七情、修十义,如此社会也就崇尚辞让、摒弃争夺,而且能够能够让人建立美丑善恶,所以说人依靠礼才能立身,《礼记.乐记》中有“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能够懂得乐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懂得,那就算是有德了,所谓的德就是得到,也就是孔子说的“成于乐”,当然“乐”也不是什么乐曲都可以,像我们现在的嘻哈音乐、街头音乐……很多音乐都纯粹为了音乐,或者发泄自己的欲望,如《礼记.乐记》中所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