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26难得有恒者
(2019-01-16 13:33:29)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其实学习、读书容易,哪怕是写一篇文章,甚至做到出口成章,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这都未必成为一个品行兼备的人,究其所难,其在于“有恒”,至于孔子说的圣人、君子与善人,在《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中,孔子回答鲁哀公什么是贤人的时候,对人分为五个等级“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的圣人就是“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
所谓的君子就是“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
按照《五仪解》中的分级,圣人是千年不遇,能够通达古今,洞悉未来的先知,按照基督教的说法,那就是神的使者,上帝之子,就像伏尔泰评价孔子时说“东方找到一位智者”,而君子算是第三等,可谓人中龙凤,社会的中流砥柱,至于善人,按照孔子说的“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所以“善人”应该是五仪中的“贤人”,“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他们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虽富有,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贫穷。
当然,圣人的修为对于常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贤人、君子虽然常人可以达到的,可为什么很少人得见呢?也就是最后这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明明心中藏着私欲贪婪,却满口仁义道德,假装道貌岸然,心中无点墨却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没有却装作有,明明贫困潦倒,还要强作面子,其实这种人从古到今都比比皆是,看看当今社会上哪些被撕下面具的贪官污吏、道学先生、富豪劣绅,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是向善的,人最难的在于保持美好品德的恒心。这应该也是孔子的“行”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