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文先生前几天去世,所以最近的很多电视节目一直在播放其生前的作品,其中一部《扑克迷》以前都忘记了,最近又看了一遍,里面有一段“外国和尚比中国和尚大”感受比较深。
这种现象在中国确实比较普遍,几年前认识一个北京朋友,其名片竟然是“香港XXX”公司,上面还有香港的电话,因为他常年在国内,所以比较疑惑,后来他告诉我,其实他只是花了5000元钱在香港找代理注册了一个公司,那里的代理商就给他分配了一个电话号码,一旦有人打电话,话务小姐就告诉对方“对不起,我们的总经理现在在大陆,你可以打XXXXXXXXXXX电话与其联系”,据说效果相当不错。
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的房地产行业,很多项目为了宣传其档次,往往在广告上宣称“XX国XXX大师”设计,当然这些大都是确有其事,现在很多外国的设计公司纷纷杀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大部分高端项目都是出自“外国和尚”的手笔。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真的“外国和尚”还是假的“外国和尚”,其设计的“理念”往往都是建立在其本国文化的基础上的,能否适应中国的文化呢?
昨天威海的一个朋友到青岛,大家一起吃饭,还有几个在青岛发展的威海人,席间大家说其威海和青岛的差别,有一个作了一个简单的比方“威海就是中国的一个村庄,到哪里都有熟人,小区的楼上楼下也大都是熟人,不熟悉的很快也就认识了。而青岛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到哪里都是高楼大厦,感觉孤孤单单的,只有同事认识,就连家对门也不知道是谁”。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对亲情和情感交流十分看重,但是随着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西化,也逐步走向了情感的沙漠,交流环境逐步改变,亲情交流的环境慢慢的消失。
所以我一直期望现代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环境、空间、功能的改善外,能更注重中国式的人际交流环境改善的设计,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中国四合院文化的文章,我想这是“外国和尚”无法实现的。
我最近看过万科的一款户型(名字好像是庭院洋房),感觉比较欣慰,这才是符合中国文化的住宅。我希望还是应该让中国的“和尚”来念中国的“经”,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这种建筑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