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烛之武-——一个技艺纯熟的春秋戏骨

(2023-07-05 17:57:55)

    郑文公,这个目光短浅的君王,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当初对落难之中的重耳的无礼不会遭到报应,更不可能不知道当初加入以楚国为中心的阵营不会不遭到报复,只是他没料到的是报应或报复来得如此之快。

按说人不可能没有前后眼,能够身居君王的高位,他再不济也不会有这个头脑,这个用脚也可投票的选项,在他这里,总归是要考虑到的事情。

可他偏不。

什么原因?投机和侥幸心理。

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个草民来说,或许可以谋取一时的蝇头小利,可对于君国大事来说,采取这样的短视举措,只会中作死之举。

晋楚之战后的两年,这种祸事降临到郑国的头上,也离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了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到晋国登上王位,并经过一番经营才不过几年的工夫。

晋文公是谁?

春秋五霸之首,一个历经十九年流亡身亡最终登上王位的君主,这个已然从当初的少年历经风尘成长为一个拥有丰富人生履历洞察人情世故的中年,想要玩弄他,那是得掂量掂量的事情。

所以郑文公对于晋文公不敬的两大罪状也使得重耳报复显得理所当然。

因此不怪晋文公。

但可怜了郑国几世打拼下来的江山社稷。

当着晋秦两国的联军抵达郑国兵临城下的时候,你看郑文公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也挺可怜的。

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国难当头,谁能挽回危局。

郑国的庙堂之上,众多的食肉者忧心忡忡,为着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心。

两国兴师问罪之军犹如黑云压城风雨欲来,压得郑国上下喘不过气来。

打,没有实力,内缺乏兵源,无可用之将;外无救兵,与楚国的联合新遭败绩,也没有胆量为之一战。

也只有“和”字一策。

可怎么“和”还得认真讲究一下,不像像小孩过家家,我打不过你,求求你放过我吧!

人家本就是强敌压境,你想和,这得考虑考虑。

所以此时的形势郑国完全只占下风。

看遍朝中之人,居然无可用之才,郑文公此时真是想死的心已经萌发了出来。

整日里的愁眉不展已然不是什么大事,只恐国家灭亡之后,历代君王的牌位何处安放,他郑文公成了亡国之君,身死事小,灭国事大。

这种面临绝境的情景,在历史上一代代重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好在郑国历代君王的积累的德行使得郑国的气数还未销蚀殆尽。

这时候大夫佚之狐站了出来。

他出来倒不是自告奋勇地要去出使联军,他的出场可谓正当其时。

国有危亡可问谁?

佚之狐挺身而出的目的,是要把一个足堪大任的救星推上舞台。

寥寥数语,把愁眉不展的郑文公转变了过来。他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正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郑文公此时恰似溺水之人捞到救命稻草,情急之下也无人选择,好吧,就是他了。

重磅人物隆重登场,烛之武先生。

他是谁?

此时无暇选择的郑文公怕也是一脸蒙圈。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居然找不到关于烛之武的信息,迅速责令内府查找他的档案,也是内容缺无,只知道这位老臣历经郑国三世,却一直只担任个养马官的头衔,终生以此为业,官职卑微得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样的品阶。

此时已是七十来岁的古稀之人,按道理只想着早日退休告老还乡也就罢了,哪里还会想到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把他这个汲汲无名的老臣推向求和的一线。

就像韩愈所讲的“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佚之狐就是他的千里马,只是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把他推荐出来,着实是要冒着天大的风险,和了有功,败了必死。

要说佚之狐也是个知人善任敢于担当的汉子,他敢于给郑文公推荐可挽狂澜于既倒,将扶大厦之将倾的实力人物,足可见他也是赌上了身家性命,他相信烛之武有这个能力,也只有烛之武有这个能力,所以,他才斗胆斗胆向郑文公推荐了这个年近七旬却始终沉沦下僚的无名人物。

烛之武没想到,一般人想不到。都是埋了半截身的老朽可会去担当此当救国重任,所以当着郑文公找到他时,他的反应也在情在理,他说道“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别人,何况年老了更不行了”。

这一番谦词,在郑文公看来,是不会让他打发掉的,病急乱投医也好,或者非他不可地冒险也好,总之,就是他了,所以这时候的郑文公表现得多么的礼贤下士,他谦冲自牧的赶紧自责道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紧接着他又急切地表示道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面前,烛之武也无法推却,可更重要的是面临国家存亡的现实,如果再征求个人的身家命运,不仅是小家子气的事情,更是不深明大义的表现。

无需废话,拼却老朽之身,为国家江山社稷走上一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连夜从围拢得水泄不通的城墙上缒着绳子出来奔向秦国的大营。

为何不找晋文公而找联军之一的秦穆公,这里,老马识途的眼光足以说明郑国派遣他出使的正确。

先不讲这场即将来临的战事有何正义而言,就讲战争的起因吧。

两个原因其实都和秦国无关,不礼晋公,贰楚之事,都是和晋结下的积怨,作为与郑国并不接壤远在晋国之西的秦国,也是说不上来有什么道道可言,所以冤有头债有主。

既然冤有头债有主,这时候可不能机械照搬,你找正处于锐气之中的晋国求和,可以想见会碰一鼻子灰的,所以找谁?形势之下,只有找本就没有瓜葛的秦国。

郑国也明白,秦郑之间没有矛盾的事实,使得两国有交好的可能,且秦国此次前来,只是出于秦晋之好传统友谊卖不过面子。

再说了同有争霸情结的秦国不会屈居人下,他更要对已然称霸的晋国抱有戒心。

所以选准了就要去办,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思而后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烛之武采取了行动。

面见秦王,没有什么寒暄客套,作为场面上人,大家都知道来为何事,所以开门见山来个直截了当。

既有必要的谦虚也更有充分的理由,秦国来攻打郑国,真是没想到的事情,有什么好处可以谋取,我且为秦王说道二三。无利不起早,没有好处的事情,任谁也不会做,秦国此番前来,不是这样的吗?通过此番战事,虽然面临亡国的郑国将要越过横亘在中间的晋国作为边境,这样的难事,能够做到吗?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个账很好算。如果没亡郑,那么对于秦国,我们郑国也会给予优厚的报酬,那就是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也是个现实的利益,对秦国有益无害,不由得秦国不动心。反过来说,晋国是秦国曾经有给予过恩惠的国家,晋国三代君主都是应该感恩于秦。可晋国的表现不能不令秦国齿冷心寒,前面许诺的事情翻身不作数了。而且晋国想要开疆拓土,这样的霸业何以成就,作为与秦国互为相邻之地,必然地只能从秦国获取土地和利益。晋国强大了而秦国遭到了削弱,作为英明的君主,怎么会去干这样的不划算的赔本生意呢?

这一番算计下来,战争的利弊利弊得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来只是出于传统友好的道义才出兵伐郑的秦穆公也是一代英主,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历练,让秦王也看穿的晋国骨子里的背信弃义的作为和称霸于朝的野心,这让一直以来想经有一番经营作为的穆公不能不有怕猜忌,之所以没到翻脸的时候,只是实力不济而已,所以晋国的面子还是要给一点的。

但是现在的这场不划算的买卖,实在是给秦国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只能满足晋文公的意气,壮大他的实力,扩大他的疆土,于秦国又能有什么呢,战争结束,你去瓜分郑国的土地,就算得到了,可越国以鄙远,那真是世所未见的一件奇事,这个穆公可不干了。

账算清楚了,一不做二不休,本就并不牢靠的联盟也就自行瓦解了,于是秦郑两国结盟撤兵回国。

晋国知道也无可奈何,郑国的这场亡国之灾就此烟消云散。

本来曾经只想养马终老的烛之武,在这场国破家亡的危机面前不由得上演了救国大戏,而他也证明了发现他的伯乐佚之狐的推荐之功,他以足够精典的表演,他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入情入理细致入微,为郑国而来,却只字不提郑国之事,句句计算着秦国的成败得失,把一场外交上的往来变成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创作,一个成功的演员一定不会让你看出他在表演的成分来,这也使得让参与的秦王自觉地入了戏,配合他演出了表面波澜不惊但内里却波谲云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精彩绝伦的成功大戏,从此而留名青史。

烛之武,老戏骨也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子产之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