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谈道义,但谈折冲

(2023-07-02 13:25:04)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狼烟四起,各个诸侯之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兵连祸结纷争不断。

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虽然和现在的形势有些相似,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原因为何?

现在的战争除却有些国家内战以外,国际法上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决定了各国为争取各自的利益从而发动战争,很难说上道义而言。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进行的战争而言,倒也是少有谈得上正义类别,所以有所谓春秋无义战之言。但区别的那个时候的战争虽然看似的讨伐和侵略的性质,但战争的参与方却都只是周王朝下辖的诸侯之间的战争,变的是诸侯之间的势力消涨你方唱罢我上场,不变的就是各国之间都有个默契,那就是他们所奉的香头正主还是那个以周王朝为中心的正塑,也就是战争是在统一的王朝内部进行,无论各方为了什么样的理由,多少都要寻找个中央王朝授权的名义。

因为那时的姬姓周朝虽然势力衰微,但名义尚在,这些诸侯国都是周朝分封建国形成的,因此尊奉周主的形势还是少不了的。

但权力的旁落已然使得周主无法左右,所以只好一任这些羽翼丰满的地方实力派们互相之间讨伐征战。

无论各方出兵是什么样的理由,你能想出这样的正当借口,他就能有另外的更正当的理由应对,既然双方都是周天子所封,实力相当之下,看你愿不愿战敢不敢战,最终决定战争趋势的是实力和利益,所以谈不上道义。

谈不上道义,那么所谓的道义也就是后人写史的人所站住的立场和观点,才形成后世的观感,这个姑且不谈。

但可相见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战争发动或未发动前,诸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上的折冲称俎总是少不了的内容,何况不义的战争在礼讲究的时候,战争也是要讲究一些必要的礼节,就像宋襄公虽然称为蠢猪,但不击半渡之兵倒也使得他想谋个仁义的虚名,只是败了的结果使他落下这个不好的名声,但如果胜了呢,当然是功高盖世美名远扬。

因此就战争之前的外交折冲可以说是各国之间值得称道的亮眼之处,那些诸侯之间的谋士大臣们的出使行为在史传的记录中才情并出谋略出彩。

这里讲的就是鲁僖公四年发生的在齐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将近的一场外交交锋。

当时的齐国裹胁的一众国家发动的战争其实表面看来是个毫无意义的战争,战争的起因就是蔡国出嫁到齐国的一位妃嫔因为与齐桓公开玩笑不听话而被桓公遣送回国,而蔡国蔡侯又擅自将这位女子嫁给他人,从而引发齐侯生气从而出兵讨伐。

你讨伐蔡国尚有可讲之处,但这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兵锋所指还是与蔡国接壤的楚国。

那个时候楚国与郑国之间也在进行着战争,而郑国求救于齐,彼时齐国作为春秋五霸的盟主,实力正盛,弱小之中都有求于他,既然小弟来求,大哥不得不出手。

于是借着讨伐将倒霉的蔡国击溃的机会,大军一路杀到了楚国的边境。

说来楚国与齐国两国地不接壤人少往来没有利益冲突,所以难以讲出其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因此楚国对此很是蒙圈,蒙圈归蒙圈,但兵临城下的危局倒也使得楚国举国上下必须认真应对。

人家的应对倒也根本不是被兵锋正旺的诸侯大军所吓倒,这时候的楚国的势力也正处于上升时期,经过世代经营,楚国俨然已经成为云梦之地的实力派的地区强国,敢于对大哥手下的小弟发动战争也足以证明的这种底气,所以在齐侯挥军所指之际,人家一点儿也小畏怯,理直气壮地与齐国君臣来了一场外交上的折冲对决。

因此楚国的使臣义正词严地诘问齐国人,我们两国地处遥远并无联系,你们为何来到我国之地?这话问得理直气壮,想来被问者不由得脸上一阵发红。既然发动了战争,这发红的事情想来也被事先想好的托词所掩饰,因此作为诸侯盟主的首席大臣,管仲就把事先想好的理由大言不惭的说了出来,理由有三:一个征讨的权利来彼于周王室的召康公授权“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二个是明确了我征讨的范围所及“东至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你的地界我也可以征讨到;三是王室的供奉你们不进献,影响到了朝廷的祭祀大礼;四是昭王南征没能平安归国,我也要问明白。

这四个来头不小的理由就像《西游记》的孙悟空被托塔天王带领的天兵天将兴师问罪一样黑云压城真叫人喘不过来气。

可楚国也不是被吓大的,人家敢来诘问,自有他诘问的底气。看似来头不小,可仔细一想,不过是强辩而已,都是些说不上台面的借口,因此楚使臣轻蔑地一笑,坚定地回怼回去,“你讲的供奉没有给,这倒是我国的不是,我们进贡就是了。但你要讲的昭王南征为何没有回去的问题,这可与我们无关,你不妨到水边去问一下为好”。

这四两拨千斤的回怼,驳得齐国君臣一时间哑口无言,你提出的理由本就站不住脚,人家回答更是理由充分,两国交兵不崭来使,当下也不好翻脸。

但箭一弦上不得不发,还有凭恃着对兵力众多的强大的迷之自信,想要诸侯大军撤回去也不是轻易的事。

于是齐桓公君臣继续带领大军前进,驻扎了离楚地甚近的陉地。

这一进,就从春天持续到了夏天。

临战的焦灼,不能不成了楚国上下所担心的生死存亡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既然战争没有兴起,外交的争取也就成为了必要,于是楚国派出了屈完出使。

战斗的综合考虑使得齐国上下也不得不慎重考量,战与和的问题时要认真掂量的一件当务之急,两者各有利弊短长。眼见得楚国使臣的再一次来访,齐国也就顺坡下驴给了点礼遇和面子,将军队后撤到召陵驻兵待命以观动静。

兵法云“上兵伐谋”,又讲“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时的战争艺术已然发展倒很是成熟的水平,所以齐桓公是深得其中三昧的。

你看他的应对。

他先是将兵后撤一些,这样不失为大国之礼,紧接着,他就要示强以强,他精锐尽出,将诸侯大军陈列出来,邀请使者屈完一同观看军容,这背后的意图是很明显,希图借展现实力让楚国因为害怕而屈服。他先是假惺惺地劝慰使臣“我此次前来,可不是为了我自己考虑。是希望与你们的先王延续传统友好罢了,你们与我友好,怎么样?”这话说得绵软,但话里话外,透出的是强权和威胁,是霸道蛮横。

所谓举重若轻,楚国在经过多少年的世代经营之后,也经积累下丰厚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在春秋诸国中逐渐声名鹊起,能够称霸于江汉之间,绝非虚张声势,又经历过这几个月的大军压境的考验,其外交谋略也已充分成熟,派出的使臣自然也不是等闲之人。

他自然是看透了齐国君臣背后的图谋,国家实力强大给予的底气让他当然无惧于眼前的威胁,举重若轻间他将对方的实力化解于无形,只见他貌似诚恳地答复道“您能造福于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并能与我们的国君修成友好,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国所希望的那样”,话语间没有丝毫的退缩,彰显的是不卑不亢。

见这些情景,齐桓公倒显得急切很多,他仍然坚持实力至上,拳头子讲话的支撑让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意图。

于是他傲慢地表示道“你看我们的军队如此强大,在此作战,哪有什么攻不下来的城池?”说话间,不由得言语睥睨使臣起来。

他想相信着,话已至此,楚国接下来的表现应该是屈膝投降了。

可迷般的自信往往总是被现实所打脸,楚国是何等强国,想要强迫楚国服软在当时的情况还没出生,以后的秦国一统六合的时候离此一世代还很遥远,而齐国的张狂也终于证明他还生不逢时呐!

屈完既然带着国家使命而来,自然有着不辱使命的重托,派出这样一个强硬的使臣,当然是楚王精挑细选的结果,所以,一番软中带硬的坚定话语终于让齐国为之折服,“您若要以德绥靖诸侯,有谁敢不服呢?但若您要坚持用武力征服,仅我楚国必定以方城之山为凭,以滔滔汉水作为护城之坚决抵抗,你虽然兵员众多,一定会没有用处铩羽而归”。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坚定果决,话就是表面意思,不像齐国还表现得遮遮掩掩,直接干脆不躲不藏,齐国是听懂了。

于是也就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坡下驴吧,接下来,齐楚结盟不再为战,一场眼见的兵戈交锋消弭于无形,楚国取得了完胜。

折冲称俎的魅力可以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艺术就此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