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士巢谷

(2023-05-26 22:29:44)

    中国的品德里,仁义礼智信作为独有的精神内核,是传承几千年并作为东方民族特有的人格标签。尤其是一个“义”字,让多少英雄侠士仁人志士为此肝脑涂地在所为惜。如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烈场景,成为许多后代不惜牺牲而效法的精神图腾。

这些为一个“义字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士,并不都是多么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有些可能也只是市井草民,地位虽然卑微,但事迹却义薄云天感天动地。

这位有幸被苏辙为之立传的人物巢谷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

得幸被苏辙为之立传,全在于苏辙不忍心身边的这样一位有着侠肝义胆的朋友,因为后人无从得知其英雄事迹而被湮没,才挥洒笔墨为朋友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传记,由此,巢谷的事迹也被后世流传,并因此被敬仰。

巢谷实在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身家和壮举,他只是北宋禅宗、哲宗年间的一个没有考取功名的武士,虽然也不缺乏文采,可是由于当年进京赶考由于钟情武学,才改弦易辙改学了武学一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话在巢谷的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其本身出身不过是苏辙家乡眉山的一介农夫,其父亲靠着小时候跟随读书的士子学习,并在当地从事教书的职业中积累了一些家学渊源,这也养成了巢谷性格中传统文化的积淀,再加之后来改学武艺的经历,那些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的故事也是构成其性格的主要来源。

苏辙本身也巢谷交往不多,因是同乡之故,感情上算是发小之谊,所谓发小,是指对其为人知根知底感情纯朴深厚。这样的感情是真诚质朴的,所以,后来苏辙说到自己为什么要为巢谷立传原因就在于此。

说到巢谷的事迹,苏辙并不打算为这位发小来个全面的仿佛是X光机一般透彻的传记,但作为最为苏辙所钦佩的也是巢谷一生最为光辉的事迹,苏辙精心地撷取了最让其难忘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生死相托。

这个事情并不是发生在苏辙本人身上的事情,与其本人有关的亲历的事在后文再讲到。

接着上文讲的是巢谷受朋友临死之前的托付,为这位好友照顾他的妻儿的事情。

事情发生也因为年轻时候他弃文从武的经历,他那时候因为仰慕剑客侠士的豪情,曾经到秦地凤翔和泾川一带游历 ,而和当地豪强才俊产生了交情,其中以他和韩存宝交情最为深厚,两人结下的友谊可以金石之交来形容。

韩存宝在熙宁年间被朝廷招为河州守将,从而崭露头角,立有战功,一时为朝廷所重。后来,韩存宝被派往泸州清剿当地蛮夷叛乱,后来因事获罪。面临朝廷律法的严肃制裁,存宝深生自己性命不保,担心妻儿生存无以为继,临死托孤,委托自己最为信任的朋友巢谷将银两带给妻儿。

通常在面临这种事情时,最为考验人性的时候。按照寻常人所见,将死的托付,必然是重于泰山,将死之人的托付对象,也必然是自己所最能信得过的人。而受托之人,面临这样的重大选择时,人性的弱点或许会因本能而不敢担当重任,或是怕牵连到自己,逃避推托都会有的事。虽然指责会有,但也不能过于求全责备。

而巢谷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丝毫的犹豫和退却都没有,他承接起了将死的好友的生命托付,把这份以生命为代价的托付扛了下来。人性的弱点在他这里是没有名词,顾虑和后怕更是没有的事,并为此不惜改名换姓归隐于江湖,千里步行送上了存宝临死前托付的妻儿生存的银两,让已然成为在天之灵的好友可以瞑目矣。何以如此,唯有义字当先,才支持他做出如此大义的选择。苏辙虽然笔触平和,在其文章里所表现的情绪已然打动心灵,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巢谷这样做的意义就在既然答应了朋友,那就一诺千金虽死无憾。

接下来的一件事是跟苏辙自己直接相关也就是有切身感受,可以让他更直观地看到巢谷所为,从而让他能够为之立传而增添了动因。

那年都是因反对新政,苏辙苏轼兄弟二人先后被朝廷贬往遥远的海南等地充当小吏,这样的打击让兄弟俩的命运前途渺茫,而那些朝廷官员也唯恐避之不及纷纷断绝了与他们的往来,命运的弃儿,让曾经名震天下的二苏不免心灰意冷感叹人情冷暖人心不古。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落难之人,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友情的珍贵。而在落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的义举,才更显出人性的光辉。

巢谷此时就是这样的表现。

他知道了朋友遭遇得命运不公,也知道时人纷纷躲避的情景。他在遇到大赦重新恢复本姓之后,又一次担当道义地站了出来,他不仅在遥远的眉山就说出了准备去看望远在万里之遥的好友的豪言,说到做到,随后就不辞辛苦,万里步行前往南方去探望这兄弟二人,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时候的巢谷,已然是七十有三的古稀老人,但激荡于心中的那种甘于为朋友而肝脑涂地的义气却丝毫不少于少年时分,四川眉州到海南,这在宋代时期,没有可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跨越千山万水的辛苦,为了践行虽千万人我往矣”的那份承诺,他,义无反顾地去了。

这一去,他可能也想到自己不会再有归期,毕竟古稀老人,经不住千里奔波,见到了苏辙,却无法再见到苏轼,辛苦加上钱财被盗的窘迫,让这样的一个义士终于油尽灯枯病死在遥远的广东新州。

巢谷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让忠义写出的一生,苏辙为之立传,也是让其成为大写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境遇与心态
后一篇:荣辱的谩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