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荣辱的谩嗟

(2023-05-31 23:17:07)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法国人阿贝·巴托说过“一切古代史都是代史”,所谓红尘如梦,看到古代的遗存,在遥想当年的时候,人们总会发怀古之幽情,兴会千年,穿越古今,一时间情感深处总有难抑成分发出。

当年王安石在金陵登高望远时,发出的就是这样的思绪。

来到六朝古老金陵为官时,王安石的年纪已近中年,虽然在现代看来,那个四十来岁的时候,正是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人生的抱负正可以施展开来而可以大展宏图之时,一般人想来应该踌躇满志,至少可以立下一番功业,不说青史留名,也可以有所作为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正常人的正常想法,所谓身上仕途本属应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传统也给了读书人以这样的人间正道的理想前程,可不似怡红公子口中所说的不想读什么经世济民的混账书,只想在红楼十二钗中偎红倚翠风花雪月的浑浑噩噩活一天算一天。

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日子无非是混吃等死,他可不那样的混账之人。像贾宝玉那样的娘炮世上能有几个,不知道曹雪芹安的什么心,居然还为贾宝玉树碑立传笑煞众生。虽然不是生在一个时代,也不是现实中人,但如果早生千年,估计贾宝玉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这样说是因为王安石的理想抱负绝非像贾宝玉所的软趴人物可比。

王安石是何等人物,他是宋代改革风云人物,因为巨大功绩官拜王爷当朝宰相,可谓是位高权重,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说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对于后来被封为舒王的王安石来说,能够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尽管我们知道的历史都认为后来的宰相司马光是个保守派人物,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变法,但那是后来的事情,起先挟改革之势,无人敢于反对王安石主导的变法,还有如苏轼弟兄一样的人物也对他的改革存在微词,可改革还是义无反顾地推行地推行了下去。

这是因为宋朝当时的朝政危机使得改革弊端已然成为必然,虽然有些所谓的保守派人物还在僵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规陋习,但时势使然不可阻挡。

变法的成败得失并不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我想说的王安石的变法发端从何处而起。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其所实施的重要变革不是空穴来风。

回到他的那篇著名词作《桂枝香 金陵怀古》里,实际可以看出端倪。

本来以为读到这首词时,只是在意于它的文辞与意境之美,可是反复读来,越读越品出不一样的意味。

它哪是抒发自己对江山如画的赞美,话里话外,实际上说的就是对时代危机的深沉忧思。

你且来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出任江宁知府的任上,王安石是有很多机会和这座千年古城有着亲密接触,“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下大江”,“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本是王气聚集之所,也发生了多少兴亡治乱的悲喜故事。有的人只看到金陵风水的独特之处,有的人流连于当地的声色犬马一时不能自拔,王安石登高而望,岂是那江山如此多娇的如画美景,远望长空,他看到了风云变幻的过去,想到前途莫测的未来。

秋天的金陵,登高望远,自是最美的时节,即使是最好的丹青妙手的笔下,美景也有难以描绘的时候,人们流连于金陵之美,也尽情地将这无边的美景尽收眼底。无论犹如白练式的大江,还是周边翠绿的青山,映入眼帘的全是美丽的画卷。此时的白帆、归船、西风中微微抖动的酒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动静之间,勾勒出有声有色的舒缓画面。无数美好的句子涌上心头,美好江山的热爱,让心思细腻的诗人心情难以自抑。

任是谁人读到此处,无不为作者的纯熟的笔力所敬佩,无怪乎有人评价道此是老狐精之作也。是的,不要看王安石是个大改革家,他也更是文坛圣手,所谓文以载道,不仅是为词本身千古流传,在一众的歌咏金陵景致的文学作品里成为当之无愧的精品力作。其间所表达的悲悯情怀尤为后人所共情。

正如前面所讲的,读这首词,不是只是品味文辞的绝美,这只是品读的一个方面,还要读出下片里王安石先生所要交代的实际用意。

来到下片,毫不掩饰,直奔正题,笔锋一转,从眼前景穿透到既往的千年历史。曾经的繁华层出不穷的接续不断,人们沉浸于奢华的享受之中,温柔乡里做着宝贵梦,偎红倚翠灯红酒绿夜夜笙歌,这些过眼云烟不过只是一段段历史的重复而已,就像有话说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在醉生梦死之中作死的皇帝老儿们,已然不知道灭亡就在眼前。

六朝旧事,就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或者是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不变,城头变化,物是人非,变的是人,不变的还是那江山依旧,有道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人是这样的悲叹的,今天之人可也曾发出这样的叹息。

在王安石看来,这样的悲叹是那么的微小细弱,秦淮河畔,亡国之音,仍然是络绎不绝声色照旧。

不在沉默中奋起,就在沉默中灭亡。

宋朝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两条路,历史上曾经有着前者的奋发有为,如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慷慨激昂,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打到黄龙府一血靖康之耻,可是,雄起的盼望最终让一个不愿当皇帝的赵诘本该去当书法家画家,却在哭泣中被人抬上了皇帝宝座,以至于皇朝的没落最终大厦将倾无人可扶。这是王安石当初怎么也不愿看到怎么也想不到的。

至于后人有人分析这首词是王安石两次出任江宁知府间不知哪次所作,意义并不大,大的是王安石的忧患被不幸言中,这才是可悲可叹的一件要事,人们知道是来到金陵发出怀古的悲叹,就象他所感叹的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这种情绪谁不会,可是有几人能够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惊世钟猛回头,这才是王安石所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王安石实施了伟大的变法运动,后来虽然被保守派得势罢相,但对于他来说,成功已然并不重要,重要的他去做了,这对于他来说,并不只是停留在荣辱谩嗟上,而是妥妥的行动派,比那些坐而论道的兖兖诸公境界高了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义士巢谷
后一篇:初夏之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