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自荐信
(2023-05-18 22:40:50)
这个小伙子就是三苏之一排名最后的苏辙。
彼时,他随着父兄出川离开眉州家乡,来到京城应试,一举中的,三苏之名一时间名动天下,这时的父子三人真有一种孟郊中举后的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家可是凭实力天下闻名的。
而作为苏洵家老二的也是三苏最小的苏辙自然也荫承父兄之名,虽然后来的天资与成就比不上哥哥苏轼,但人家也是文学素养深厚凭实力成才的,功力自是非同一般。
中举之后,弟兄两个表现细节虽然无从考证,但青史留下的却是苏辙的一番作为,这个作为就是他给了当朝宰辅的大官写了那封历史上有名的自荐信,让今天之人看来,也不禁为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所赞叹。
当时,苏辙时年十九岁。
这是什么概念。
今天的十九岁青年,大多数还处于心理哺乳期,学业未成,未来的人生如何规划尚且没有明确仍是懵懂未开。
而人家苏辙却携中举之势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探索了。
信的内容倒是不长,但写的是态度洒脱文辞豁达,既是一封古体的信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为一个未经世事的毛头小伙,只是经过科举考试的东风赢得一时之名,但当朝科举每年那么多,要是在时任当朝一品大员的枢密大人的青眼能够看见,着实是这个小伙得思前想后的事情,每天参赞军国大事日理万机的韩琦大人,在他接到的众多文书,可会有机会看到这封信,那是未得而知。
因此,作为书香门第又是新科进士的苏辙其修养使得人家的表现文质彬彬,可不像有些只凭门第进取的草包只会凭迷之自信把枢密大人也不放在眼里。
可是年轻人血气方刚意气风发,行事之举绝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哪像经过人生打磨之后,做事没有疑虑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
他想到就要去做。年轻人嘛,本该如此,无论尊敬的枢密大人可会有机会读到这封信,但看归看,写归写,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做了也给自己少了点憾意。
于是执笔写起。
虽然年轻,但也不能说下笔之前仔细思考了一番,从何处入手,倒是有点讲究。
想就之后,他先要考虑下自己底下的身份,毕竟给当朝大官写信,自是想要如何称呼对方,才能显示出自己毕恭毕敬的谦恭之态,这是一种礼貌也是应有的教养,所以他很是虔诚的起笔写下的“太尉执事”的敬称,平常但充满敬意。
接下来,他的行文开始了诚挚而谦虚的叙述。
他没有上手就来个一番自我介绍,这样的介绍如果直接表现,不免把个愣头青的莽撞露出怯来。
所以他没有用那种一开头就来个自我介绍的做法,而是先从自己喜爱文学的喜好谈起,这对也是文学见长的韩琦大人看来,也是较易找到共同语言。
他向太尉大人介绍说自己的为文主张,也就是文者气之所形,而不是以学才能的事,这种气韵所涵养的文学气质,是要历经一番修行才可以养就,他又不失时机地举了两个先人的例子,如孟子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又举了太史公周游燕赵之地,交游当地豪俊之士,故而形成了他们的为文风格,因气充乎其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并表现于形文之中,自然流露出苏辙对先人文学风格养成的向往之情。
而这种情绪流露正是形文自然而然的如同天成般的达到效果。
好了,距离苏辙所要表达本意越来越近了。
讲到这里,他没有直接介绍自己与先辈的差距,但其中所讲的都敬仰之意。
他开始详述起自己学文的经历来。也顺带着将自己家乡所在介绍出来。这自然是不同于一般的自荐信,某系何方出身何人关系。他不会写的,这也未免太粗俗了些,就像清朝的一个科举笑话一样,说的是某人应试,之前先给主持考试的李鸿章大人写了一封自荐信,说是某人亲戚,望大人关照云云。谁知此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写封信还能错字出糗,把亲戚写成亲妻,好嘛,某是某人亲妻。李大人也很是幽默,干脆调侃了一把,批复道“既是某人亲妻,某断不敢娶”,他故意将错就错把“取”字写成“娶”,遂成笑话。
所以苏辙本是凭真才实学中举而就,而韩大人也是凭实力成为当朝一品,俩人交集自然会成为文坛佳话,一封信也显示的文学的功力所在。
接下来,苏辙写道,自己以前的时候,在偏远之地学习,见识短浅,无论是交游还是读书都是粗鄙,而通过一番游历后,自觉见识渐长,看过秦汉故都,看到了名山的高大;经过黄河,油然想起古代的豪杰侠士的壮举;来到京师,惊叹于建筑的瑰丽豪华;见到当时的文宗欧阳修老先生,才知道了人家的文笔旨意宏大雄辩,与其门下弟子交往,见识到天下文章会聚之盛举。
这样的步步经营的撰写风格,自然也容易让文学前辈易于接受,何况以韩琦大过苏辙三十岁的年纪,又身居高位,想要得到他的青睐,自是得有一番用心。
写到这里,用了一番极尽铺陈之笔后,他这时才隆重地把仰慕韩大人的盼望表达了出来,他说道“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这是赞美而不是恭维,这是后进之辈对于前辈的高山仰止的赞扬之情,因此不会有极尽谄媚的嫌疑,而是大大方方地说得说出来内心的实话,也不会有真心话大冒险的风险。因为这是事实,以韩琦的作为实则也是名副其实的成就,文学上不用讲,在卫国柱石上,他也有着安邦定国的功劳,时人有“军中有一韩,西夏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惊破胆”的美誉。
而写到这里,苏辙才不用掩饰地表达了的来意希望能够求见韩琦太尉。
话说到这个份上,作为后学的苏辙也不是没有担心,作为如日中天的股肱之臣的韩大人可会屈尊纡贵接见他。所以,他没有把话说得更为强烈,而是以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将话又放缓了说,只见他将笔势宕开,进一步陈述了自己见到名山的高大,河水的深广,人物的风范,就像音乐的休止符一样,稍作短暂的停顿后,他迫切地表达希望拜见韩枢密的强烈愿望。这时候,一切的心愿表达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话是说明白了,该说的都说了。
但年轻人的谦虚与剀切还是要在结文的时候,进一步将自己的谦恭姿态表明出来,既是结语,也是修养,更是品行。既说明自己不习吏事,想要认真求教,也想效法韩大人的文学素养,进一步在文章上有所长进,韩大人读到这里,怕是不忍也不会拒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