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十年的谶言
(2023-05-14 16:36:51)
应验的那一年,就发生了对于整个汉人王朝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大事件,就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
两位皇帝被入侵的金人掳掠到北方,整个皇室人员也被迫被裹挟到茫茫大漠,当初金枝玉叶的皇室人员北方野蛮民族非人的折磨,最美的公主也被摧残至谷道破裂而一命呜呼。
汉人何其不幸,江山从此易主,康王赵构泥马渡江,才凭借长江天险才建立了南宁偏安一隅的王朝,得以喘息下来,从此大好河山在岳飞等人心心念念之下,也没能打到黄龙府迎回二帝。
这一惨剧何以造成,文人作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总会以超出时代的眼光,率先看到时代的危机。所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前感知并发出盛世危言,并想将这个危机让当政者知晓并防患于未然。
他们是这样想的,可是当朝执政者却满足于歌舞升平未必去接纳他们的诤言,惨剧造成为时晚矣。
靖康之耻发生在公元1127年,这在苏洵死后正好是六十年,六十年沧桑巨变,要知道本朝居然发生这样大的事变,若泉下有知,苏洵怎么也会心中滴血。
因为在六十年前,他已经预判到本朝的危机。
他在当时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在探讨关于六国之事汲取历史教训的时候,在众多分析秦与六国关系的文章,或许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十分的出众,前面有名的如贾谊的《过秦论》就已然名头响亮了。
他也没想到自己的观点引起的反响如此之众。
两个儿子的分析观点各人眼界不同,观点各异,高下各有。
作为老子的苏洵着文,当然与两个同为时代名人的儿子观点存在着差别。
他写作这篇文章更是要为时代发出先声。
所以他的文章更多的是从六国灭亡的过错寻找主要的问题。而他寻找到的原因归结于当时的六国自己不强国练兵,反而争相着想要讨好彼时已是虎狼之师的强大的秦国,以至于率先贿赂秦国的率先招致的灭国之灾,而即使还有所坚持的国家,却因不能慎终如始地坚持扶助国家于危亡的策略,最终也不免于灭亡。
时势所致,也是各国气数将尽,想想秦国以关中之地,历经六代经营,已经练成了宇宙第一强国,而关中狭小之地,很显然是不能满足秦国开疆拓土的愿望,关中之小,可以容纳之前弱小的诸侯国之一连排名也数不上的秦国休养生息喘几口气,而秦国的心愿是要一统华夏。所以在喘息好后,历代的秦王无不以主动出击为标志,在连年的讨伐征战中,列国已是很疲惫了,他们也玩不起了。
策士出谋划策地想出的连横,在苏秦的长袖善舞之下,领六国相印的辉煌,也抵不过张仪的合纵之策。
于是弱小者率先服软,赵魏楚不堪其忧,天真地以为秦国所想无非土地,欣欣然地想出分邦裂土的方式以满足秦国的胃口。
也不是没有成效,这换来了秦国胃口的一时满足,稍稍停顿了一气,于是几国得以弹冠相庆换来了一时的安宁。
这满足只是一时的满足,秦国的眼光哪只是那么点对几国来说无足轻重的土地,如果仅只是这样,那中华民族的演进可不就不是这个面貌了,秦王是谁?
时人对秦王嬴政的评价是“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这跟后人所谓的鹰视狼顾一样,都是奇人异相,具备成大事者的相貌。
虽说入眼三相,未必全对,但对秦王的性格来说,那是一个继承六世之余烈的有作为的一代雄主,大一统的华夏格局就是在他的进取之中奠定现今的格局。
所以六国天真地以为只要给秦国一点好处,就换得自己可偏安一隅,在自己的小朝廷里继续做自己的诸侯,享受着荣华富贵。
可以现实打脸来得比秒杀还快,这是因为时运经过多少番的跌跌撞撞终于到了秦国最终富国强兵一统华夏之时了。
所以几个蕞尔小国的想法证明只是白日做梦而已。
当然他们的梦想已然被现实所击破,剩下的几个列强命运已是怎样。
苏洵继续地为这几个余下的列强分析着他们的命运。
齐国情愿作为秦国的附庸也不去帮助风雨飘摇的其他同病相怜的五国,全然没有齐桓公的血性了;燕国近乎小儿科的采纳荆轲之计,意图刺杀秦王,认为这样可以制止虎狼之秦,图穷匕首见成为了历史笑话;赵国虽然强硬地坚持不去贿赂秦国,也有名将李牧为赵国挽加三胜二败的战果,可惜却被谗言所惑,最终就像明朝崇祯帝杀了袁崇焕一样的自毁长城,形势急转直下,不可挽回;
我们不能笑语苏洵为古人担忧。
历史不是看戏剧,有时候替古人担忧,是因为古人的遭遇未必不是今人。
宋朝的偃武修文的政策在朝廷初建时,对于消除强大的军人势力对于孱弱的皇朝是个正确的政策,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拘泥,让这一国策逐渐招致了弊端,强化中央削弱地方,更是让国家政权的架构走向了明眼可见的臃肿,特别是在外敌环伺,西夏契丹政权对中原王朝始终虎视眈眈,从宋朝建立基业以来,在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战争中,就少有胜利可言,于是逃避战争,使用金钱肥马茶叶等中原的物产去满足侵略者的野心,成为北宋几代君王既定的国策,就差不学汉朝的和亲政策,让几个深宫中的弱女子献身于野蛮的腥膻之族,以求得一时的安宁。
这样的想法只会削弱华夏民族的血性一面,尽管北宋不缺乏如范仲淹韩琦之类的武将,也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胜利,但总体是像那个宋徽宗赵诘一样,走向了艺术的精致,没落于宫闱的豪华,兴起了如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的所描绘的繁华。对外呢,全无应有的刚烈和强硬。
所以,招致侵略者无休止地进攻并最终导致亡国灭种的悲剧遭遇不可避免地来到地来到了,靖康之耻的镜子并不只是北宋独有,南宋的崖山之役的败亡岂不更令整个华夏民族痛惜。历史惊人地重演了。
所以,苏洵在盛世之时,能够写出这样的惊世之言,足可以说文人良心,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足可令宋朝的统治阶层喝几壶的了,只是他们没这个机会了。只能在阴间喝孟婆汤了,期望着早日投胎转世,能够彻底地清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