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妈

(2023-05-06 15:43:42)

写在前面:按道理,写一个故去的人,总有点压抑的感觉,也就是笔头有些沉重。可出于三妈以前对我家的那份恩情,想起她来,觉得不做些什么,心中有些愧疚,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纠结这个事,今天,想想写一篇关于她的纪念文章,也是一了所愿。

   说到三妈这个称呼,还得解释一下。

   三妈,跟我家并不是一姓的称呼。之所以叫她三妈,也是和着村里同辈人这样叫她。

三妈的夫家姓隗,她的丈夫在老兄弟几个中排行老三,我们孩子辈的都叫他三伯,因此我们也就相应地叫她三妈了。

因为我家的姓氏在村里属于单门独户,这样的称呼既是属于尊称,也是显得有几分自找的亲近感。

正因为是单门独户的缘故,在“文革”的贫困年代,村里的人不由得会产生几分排斥感,这也让我们也觉得有些低人一等,没办法,农村的宗族传统就是这样。

这让我们家在村中很是孤立,虽然我父亲一代是奔着他家门里嫁到这里的姑妈而来,有个亲戚好依靠,但老传统女人不当家,所以想要依靠她也没有大的指望。

单门独户的背景让我家有着想像不到的困难。

特别是在我妈从遥远的江苏嫁到这里后,虽然我妈当时也是在当时贫穷的苏北乡下生活困难,想着淮南煤矿生活条件好些,被她的大姐夫介绍到这里来,但与苏北乡下的贫穷相比,困难也是各有各的表现。

先前,我的二姨也已嫁到这里了,但所嫁的那个人也不靠谱,夫妻二人的性格悭吝,想着她能够给些帮忙那也是没什么指望的事。

所以,以我爸的孤儿身份与远从苏北乡下而来的两个苦命人,可以说穷的几无立锥之地,那个村里人还笑话我爸是个连老鼠都养不活的人。

两个可以说同病相怜的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就这样筚路蓝缕风雨飘摇地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的小日子。

最为困难的时候还是我妈生我大姐的时候。

前面我已说了我家的情况,所以我妈生我大姐之时,坐月子的饮食起居着实是个难题,没有人可以指望,我爸也是新手爸爸,有些事情他也是笨手笨脚难起作用。

这可怎么办呀?

难处真大!

一个远嫁而来的女人,在她一生中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心中是多么渴望能有个人来伸出一把手帮个忙,这种迫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可是我妈没有开口可以指望的人。

可是有人惦记上了这件事。

是三妈。

在我妈最为难心的时候,三妈犹如雪中雪中送炭般的伸出了援手。

整个月地里,是她服侍我妈吃喝拉撒做饭洗衣帮助服侍婴儿。

那个月地,没有谁开过口请过三妈,也不好去麻烦人家。

但不好开口的事情,三妈主动做到了。

心甘情愿的帮助一个素昧平生的邻居,这样的热心不是发自骨子里的善良那又能是什么。

这份善良感天动地。

我父母对三妈的感激之情没齿难忘。

在人家最为困难的时候,这种帮助想见是多么难得。

就像我中专的时候曾经上过的课文《穷人》里所写的,眼见的邻居夫妻双亡,那个嗷嗷待哺的幼小孤儿正待抚养的生死一线,好心的渔民夫妻二人心中不忍心看到这个困境,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去接过孩子,这个故事感动我很多年。

我家所面临的困境和这个故事也差不了多少。

我也可以想见三妈之前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没有要求她也没有义务,可是在我妈最为困难的时候,三妈没有视而不见,想来她之前就已盘亘好了,一定要给虚弱的邻居施以援手。邻居有困难,在她善良的心里,无论如何是不能坐视不管的。

这样我妈最难的时候,她就像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一样,来到我妈的身边。也许是她看来,这样的忙,不算得什么事,但在受助人的心中,这样的情谊是永生难忘的。

这样的帮助还不止。

我们姐弟四个能够顺利长大,也受到她的扶助。

生产队里进行的大集体生产,导致我妈难以分身照顾我们几个,三妈这个古道热肠还是那样的乐于相助。她让她家的几个女儿帮助我妈照顾着我们几个,我们的童年得到了她家的几个姐姐的无私的扶助,她们给了我们接近亲姐弟的感情的照顾。

我们对她们的感情也是非常地亲近。

据说面由心生,三妈的面相白净,脸庞胖乎乎的,眼睛笑眯眯的,见到人不笑不说话,讲话温婉柔和,从来就没见过她有粗声大气的呵斥过他人,这让我们这群孩子见到她后,油然而生发了亲近感,我们由于母亲与她的感情相近的缘故,心理上自然更为亲近。

我对三妈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

那时候,三伯在生产队里当队长,其任务主要安排农村集体生产的活计,当时双抢季节需要晚上加班加点地抢收庄稼。这时候要给壮劳力做好晚上做活的晚饭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这个事儿,就是三妈带领着我妈一群妇女负责操持,她们在厨房里的进进出出,保证了当晚劳动的人们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一群妇女在她的安排下井井有条分工配合,确保在下地之前把十几个壮劳力的饮食准备好,这个事儿,三妈很显然也是熟练的好手。

因着三妈的情谊,那些年里,我妈和我全家一直铭记在心。

在三妈去世前的那几年里,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胃口更是不好,我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知道三妈喜欢吃红豆稀饭,我妈经常地在家中把熬了几个小时已经熬得稀烂的红豆稀饭盛好后送到她的炕前,我们也非常支持我妈这样做,虽然她也有几个孩子轮流照顾,我妈的一点忙看起来不需要,她家的几个姐姐过意不去不要我妈做,但我妈仍然一如既往的做着在她看来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因为她认为三妈的恩情需要这样的报答,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也就是这样,这样的回报在别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在我妈和三妈的心中,在我们家与她家的情谊中,实际是最为直接表达的具体事情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三妈过世几年了,有时候想到她的时候,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想起这些事儿,心中不由得生发一股暖流,难以忘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