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之“喜”,也是开挂人生即将开启之喜
(2023-05-03 16:20:01)
历史上的扶风,是属于凤翔府下辖的一个地方,而凤翔作为秦朝龙兴之地,也是历经十九代秦王深耕厚植的风水宝地。所以能够来到这块龙兴之地任职,也是让年轻的苏轼跃跃欲试。
苏轼21岁出四川应试中举天下成名之后,可谓少年得志,这对初登政坛的少年来说,也正是应了那句儒家经世致人的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时候,人生的大幕渐渐拉开,未来的前程充满着憧憬的。
而新科举子也才不到三年的工夫,就得到外放为官的机会,这年24岁,他获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职,虽然只是个副职,但对初出茅庐的苏轼,不过是开启人生历练的初步尝试,所以他欣然上任。
这个官职,只是个正职的辅佐,有正职主事,副职本可以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想要有一番作为,也是鲜少机会。
可是对于苏轼这个年少成名希图有所作为的青年官员来说,无所事事地混日子那是难耐寂寞的一件事儿,否则,作为出身书香门第又加上寒窗苦读这些年,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做事,安心拿着安稳的工资,那肯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所以,哪怕只是个小官,但他一定要做些事情。
所谓天道酬勤,他想要做事情,机会也就来了。
这出到凤翔下属的扶风就任,人生地不熟的,他开始建造自己的官署以作为栖身之所,他这个人也很有情趣,兴之所至,在官署的大堂北侧建造了一个小亭,构建池塘作为种植树木的灌溉之用,也想要把这里作为公事之后的休息之所。
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爱生活更表现在他对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关注
这一年的春天,麦苗返青时在岐山的南侧下了场好雨,人们认为这是个好年成。可是紧接着竟然经历了一场干旱,扶风之地有数月未下雨水,当此庄稼生长之际正值雨水浇灌之时,竟然和人们预测的好年成的预想全然不同,人们开始为之着急了。
对于农耕生活靠着天降之水种植庄稼的人们,雨水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说苏轼问道五日不下雨怎么样?人们回答麦子就没有收成了;十日不下雨又怎么样了?人们更加焦急地答道那就是连秧苗也长不成了。
很显然,雨水决定着年成,也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灾年之际,老百姓无以为生,必定导致饥民游离失所,告状繁多,盗贼兴起。
雨,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雨,也成为官民的最大期盼。
一场关于雨的讨论,也给了年轻的苏轼直面底层生活的机会,生活并不都是歌舞升平,连一场小小的关于雨的期盼,居然也能成为众多当地百姓的祈愿,这对于苏轼这个初出茅庐充满未来憧憬的青年不能说不是一个震撼和现实的教育。
所以,从理想的云端来到真实的生活,苏轼是很快地融入百姓的所思所盼。
百姓盼雨,他也和百姓的想法一样,盼着一场好雨。
据说,他也曾为此写了一篇祈雨文,而这也是正职所关心不上的问题,给了他这个副职发挥作用的机会,在他的世界里终于有了可以自己做主的主场,当然正职也想着为民造福,非常的支持他这样做。
好在上苍有知,或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年过了三月,四月初二之日,上天开始下雨了。又过了九天的四月十一日,又继续下雨。到了四月十四日,又是连下了三天大雨。
大家为此欣喜万分,连着干旱日久,正所谓久旱逢甘雨,雨水下到了扶风久旱的大地,也下到人们心中。喜庆之余,忧虑者欢喜之极,生病者也竟然痊愈,这神奇的雨呀,竟然包治百病,你说人们对于它的期盼程度到了何等的热切。
用一个“喜”字极具概括地总结了人们的心情。
用幸运也可以表达此时初到任地的苏轼的心情,苏轼极具眼光地看到这场喜雨带来的福分,他知道,因为有了这场喜雨,百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官府也得和乐安康,官民其乐融融皆大欢喜了。
按照以往的规矩,人们因为遇到喜事总要有个仪式感来庆祝,比如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而用嘉禾来命名,汉武帝获得宝鼎,而以元鼎来记载此事,叔孙战胜了敌人,就以敌人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庆祝的仪式感当然要具有相当的方法,来纪念这一喜事。
而作为躬逢喜雨盛事的苏轼来说,这是自己初任官职遇到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与民同乐的表示,苏轼也想要有所作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表达对上天的感激和为生民祈福的幸事。
这建造的小亭正逢其时,所以苏轼也效仿先人的通常做法,将自己的这座小亭命名为“喜雨亭”,喜在百姓的心里,也喜在苏轼的心中,更让苏轼感受到在与人民的同呼吸共命运鱼水之情中,与百姓的同喜是何等值得高兴的事情,所以亭子虽小,但意味深远,他的人生理想想像着要开挂一样,十年寒窗一朝得志,终于可能有所作为了。所以“喜”,虽在雨里;“喜”,何尝不是在充满期盼的未来的憧憬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