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实与理想,回首之间,重新再走

(2023-04-15 11:29:26)

     苏轼的人生,本来完全可以一路开挂下去。

嘉祐元年1056)的那次出川赴京应举并于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后得以授朝廷官职,年少得志,一举成名,三苏父子,声名显赫,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在封建体系里的发展可以想见。按照这个发展路径,应该是一眼可以望得见头的人生,如果顺风顺水的话。

可是有些情况就出在“如果”二字上面。

因为“如果”远没有“意外来得更真切。

因为政见不合,加之声名太盛,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一场无妄之灾以绝没想到的情景降临到苏轼的头上,这场千古奇案的乌台诗案,以几个同为文人的同僚的构陷而罗织成罪,从此将苏轼这个连皇帝也颇知文名的当朝网红陷入了一场改变命运的纠葛之中。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政见,精心策划的罪状,让苏轼百口莫辩,天下人皆曰可杀的汹汹民意,几欲将年轻的苏轼置于死地。好在皇帝也怜悯文才,更有祖训不杀士的好传统,再加上同朝正直人士的力争,得以饶其不死。

就这样,在这场无妄之灾中终于逃脱了出来的苏轼带着身心疲惫踉跄地远离了是非之地,被发配到黄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元丰三年,苏轼经过一番奔波,掸下一路的风尘,终于得以停顿下来,来到了发配之地黄州。

从声名显赫到几沦为阶下囚,人生的巨大反转,任谁一时之间,也是难以接受的。

何况以往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现在改变为一日三餐而操劳,想要适应这样的巨大落差的生活现实,那样的转变得要多大的痛苦,如果说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看上去很美,那是因为你无从体会到凤凰的扎心的痛苦,苏轼的心态也是如此。

进入到人生至暗时刻的苏轼在身体上是劳累艰苦的,在心理上也是煎熬挣扎,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忙下开垦荒地借以谋生。

这样无非是为了活着。

可苏轼总归是文人出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让他曾经命比天高,而今却穷困潦倒了难以为继的地步,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弱者或被如今的境遇所击倒。

苏轼怎么也不想做着顺遂命运拿捏的弱者。

不在沉默中沉沦,就在沉默中爆发。

好在文人理想中还有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支撑着困境中的苏轼终于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淬炼过之后,他从中走了出来。

这一走出来,连苏轼本人也没想到,那是一次何等华丽的转身,从此,开启了另一种没有设计的开挂人生。

无论是文风的变身到思想的变化,总之,文学史上的苏轼在这时期终于定了型,这才让我们看到今天名满千古的苏轼苏东坡。

特别是在来到黄州两年后一次赤壁夜游,让苏轼的思想得以升华,实现了人生的最美转身。

那是《前赤壁赋》里所表达的新的人生见解。

同样的夜游,不同思想不同感受。

在朋友看来,触景生情,想到即使是曹操那样的一世英雄,当初是何等的激情慷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今不复存在。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朋友悲观的看法,让他在世事变幻之中,哀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建功无望寄情山水可以为醉。

朋友的一番见解,不能说对处于人生转折中的苏轼没有触动。

无论是出于劝解还是出于振奋消沉的人生,这么一次夜游的感慨,没承想触发了苏轼深藏于内心深处的思想萌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助自助者。

对于苏轼,可不是个人云亦云的人。

他,是在后天的淬炼中给自己的人生披挂上了坚强的铠甲的人。

就像斗战胜佛一样,自从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修炼之后,终于立地成佛,造就了炫彩的人生。

苏轼也更是如此。

所以,在他看来,在不能达而兼济天下的现实面前,穷则独善其身,更不失于行稳致远的一种最好选择。

他接过朋友的话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体悟。

在他看来,水月流逝,实则并没有什么变化。未来的人生,看似很漫长,但从变的角度与不变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变,则天地不能以一瞬。不变者,人生也是无穷的存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之所以抛却不了这些人事的牵挂,是因为凡夫俗子,无法看破红尘,汲汲营营于每日的名利奔波,让自己身心俱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当下的幸福,才是更为真切的存在,抓住这人生的瞬间,更好地体会生活的意义,不是让生存显得更有价值吗?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参透了人生玄机的苏轼,劝解了别人,也劝慰了自己。

从此,人生的低谷不再是低谷,而是成为砥砺人生的试金石,将苏轼的人生姿态从追求理想的期望转化为抓住现实的稳重,这一番浴火重生的磨炼,让苏轼的人生走得更为踏实更为坚毅。

厄运没有打倒他,反而成就了他,人,无须感谢厄运,却更应该为厄运的打磨而庆幸。

一个全新塑造的苏轼诞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一文尊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