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浩然之气
(2023-04-12 21:46:03)
印象已然形成,提到《水调歌头》,人们当然认为词中表现的是婉约之风。
如果你还这样认为,我建议可以多读一些关于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的词牌并不只是婉约的一面,比如还有一首,词风却完全转变为豪放风格,却看全词: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全词境界宽阔心胸浩大,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仿佛将心中郁结之气全然呼出胸外,心境为之一松。
这也正是此时苏轼的真实心境写照。
距离乌台诗案的发生已有几年,得益于宋朝不杀士的优良祖训和神宗的爱才之心,尽管在政敌和谏官的攻击之下,最终杀人的笔墨没有落尽,苏轼得以不死。
就这样,在一系列的贬谪之中,苏轼的后半生都是在流放中度过,从黄州、惠州、儋州等处,屈于下僚奔波聊生。
但苏轼是何等样人,生命的强韧使得他因为不死,而坚强地存活了下来,并完成了生命中的自我救赎,一生的人格成熟和思想成熟也在这段人生的至暗之中,形成了生命的亮色,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也从以往的深情婉约转身豪放自信。
这首《水调歌头》,写于他来到流放的黄州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他的好友张偓全也受贬来到黄州,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况曾相识。与白居易的落寞相比,思想上完成了转型的苏轼的心境是豁达地洒脱的。更加之见到似为平生好友的张偓全,也就是那个于深夜因为不能入眠欣然唤起同行承天寺夜游之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苏轼是这样看待张偓全,而投桃报李的是张偓全更是以知己之心对待苏轼。
乍一到黄州没多久,张偓佺就为同为贬官外放的苏轼修建了一个小亭,并命名为快哉亭。
得知此事的苏轼深为好友的好意而感动,欣然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全词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读来不禁快慰平生。
词的上片,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既写实地记叙了彼时彼刻的情景,也直接地表达了对好友的感激之情。看到新造的亭子上的油漆尚且未干的情景,作者不由得难掩激动之意,处于长期的贬谪之中,还能和老友一聚,而且老友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来到这偏僻的小地,命运的相同,心境也颇为相似。落魄之人,对往昔的友人的表现更为敏感,曾经的觥筹交错宾客如云的苏学士的门前一度落得冷落车马稀,生怕受到牵连没人敢跟他有交往,而今这偏远的小地,不仅有人来了,而且还是以好友的身份,并毫不畏惧的为他修建了这么一个亭子,为命运波折的苏轼表达了无声的支持,由是感激,遂许好友以厚谊。
能得好友相聚和支持,苏轼的心境再也不似词中那一只孤鸿,形单影只形影相吊了,想到以往初来黄州时,曾在定慧院中,那时落寞的心境何尝不像那只孤鸿一样,作者彼时的心境是孤独寂寞的,你看他“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内心的苦楚无人可以倾诉,所以才有“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天地之间,几无落脚之地。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好友的相见,让这只缥缈的孤鸿终于有了一诉衷肠的机会,所以,苏轼的心情愉快到瞬间回忆起以往的美好时刻,欧阳修所见的平山堂上,记起了“平山堂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既往的美好记忆冲淡了曾经的落寞心境。
老友的相见,让流放中的苏轼心情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也因为前一期命运不顺导致的打击,让才华卓著的苏轼通过深刻的体悟人生,道佛两家的熏陶,让他对人生的体验有了大彻大悟的感觉,参透了人生玄机的苏轼,此时仿佛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那些打不倒的事情最终会让他重新站立起来,他抖抖身上灰尘,彻底卸下了尘世中的许多负担,以一种全新的思想面貌应对世间的不公,眼前的景象让作者心境荡开,你看那碧波如洗的水面上,如同明镜一般澄净,远方的山峰倒映在水面,犹如一幅洗练的水墨画一般,或如看不见的丹青妙手,用工笔绘画的手法,将眼前的江山美景抒写得如此境界浩大心境洞开,回首往事今生,那种重生的感觉,让作者如羽化成仙般轻松畅快。忽然水面上吹来的江风,把水面上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里,船上白发老翁熟练地操持着小舟,了无羁绊,什么宋玉还在强辩道风有雌雄之说的话题,在这样的一位老翁的面前,全然没有了任何的阻碍,剩下的只有全身心的自由与自在,难怪苏轼油然而吟出那句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痛快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