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如归欤?

(2023-04-07 21:00:25)

    任苏轼终老一生,他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从二十一岁与父亲苏洵及其弟弟苏辙出川中举而一举成名,此后宦海沉浮,命运多舛,终其一生,未能在官场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甚至面临着死亡威胁惶惶不可终日。

这样的命运考验不能说是命运使然,但冥冥中却有着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操控着这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家的人生走向。虽然后人评价他能够笑对人生磨难,将这种磨难化作性格成熟的机遇,可不排除人们会认为那是一种灾难来临无可逃避的无奈之举,如果你掌控不了命运,那只有去顺应命运,一切只为了活下去。

这样的未来人生走向实则在他盛年之时已有预兆,只是命运之手总会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才会伸出来让众多看清真相,纵然苏轼绝顶聪明,可也无法参透其中玄机。

这在他三十六岁时候离京去杭州上任时经过镇江所写的一首诗,也隐约地揭示了以后的人生际遇。

那首诗叫《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时年苏轼三十六岁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抒发人生抱负可以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时候。

这以前的苏轼因为少年成名满腔热血,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因为名气和才情游走于皇帝身边,着实希望一展宏图。

但彼此皇朝的局势使得新政必须实行,此时新政实行后,因为政见不合,苏轼心下已觉得受到排挤,索性向朝廷请求外放出京,好远离这些是非。

于是熙宁四年(1071年),才有了杭州通判的任命。在前往赴任的途中,经过镇江,旅途休闲,他我有机会游览了当地的名刹金山寺,受到寺僧宝觉和圆通两位长老的盛情款待,并于当晚留宿于寺,夜间,他乘兴观览了金山寺夜景,作为大才子,能够得到他的垂青,本已是寺中幸运,而由此更是写下了这首多少代表作者心迹的诗歌,想不有名都很难了。

脱离了京城的是非之地,可以想见苏轼的心情明显是舒畅许多,又因为其久负盛名而世人景仰今天在陌生地方得到盛情款待的缘故,苏轼可谓是乘兴而来,兴之所至,不负朋友之托,遂信手写下这篇即景之作。

彼时映入眼帘的滔滔不绝的长江,想到自己在远离故乡之地,还能看到发源于故乡的江水,苏轼是骄傲的,也是兴奋,这就像远在外乡的游子,忽然看到家乡的特产,急于向大人夸赞似的骄傲,所以他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好嘛,江水,居然成了他笔下的“我家”的了,好像一个孩子拿出自己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如数家珍般向着别人急切地诉说,不管别人听是不听,我只管说,因为我最熟悉嘛!

说到这里,东坡感情停顿了一下,为什么在这里看到我熟悉的江水,唉,是因为浮沉宦海身不由己没有想到会在这里相见,世事难料,前途难卜。接下来的两句,作者的情绪是平和的,采用实笔书写的方式,写真般描绘了眼前的沙痕和巨大的石盘陀,这样的情绪描写虽然假以些许的艺术想像,但作者的感情正如交响乐般慢慢从序曲开始,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奔放热烈,何况似乎也不符合这位人近中年的性格。

好吧,诗歌渐入高潮。

试登绝顶望乡国”到“非鬼非人竟何物”,是整个诗歌的精华部分,也是作者挥笔正面展开的描绘主体,就像画作无论是多么繁复,总是有主体内容存在,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主题。

在整个22句句子中,有12句用在了浓墨重彩描写的这一部分。就像作者前面说的我家江水初发源,经过一番轻涛细浪的渲染后,情绪渐渐地高涨了起来。这里作者的视野随着笔画的书写,将整个的夜观江景详细地书写了出来,既有写实的江南江北的青山,也有因为怕晚以一找不到归船的担忧,亦有寺僧亲切的挽留。进而盛情难却而得以无心之举观看到江面夜景的奇异。此时微风袭来水波不兴,落日的余晖尚存些许在空中,犹如鱼尾澄净的水面上,月华初升,却又很快逝去不见,此时的江面上,显得更加黝黑神秘,变幻莫测。静谧的水面上,突然爆发出难以讲述的灿烂的光焰,仿佛是火流星坠入水里,受惊的不仅是观者,连山里栖息的鸟儿也突兀飞起,鸣叫声一时间不绝于耳,这种难见的景象明显的刺激到本来心如止水仅观景苏轼,一时间情绪难平,居然夜里翻覆间也在想着这奇异的天象奇观。在一段里,苏轼运用他的生花妙笔,以时间为经,向前发展难以阻遏住时光流逝,但也以景色为纬,纵横之间织就了斑斓的金山夜景。

身临前途不明的隐忧,很难说这一次金山夜游不对苏轼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心理作用,至少说对于八年以后遭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并最终改变了命运走向的重大考验,苏轼似乎一语成谶。此次出京外放,是福是祸,不得而知,其命由天不由己的悲凄,对于苏轼是不得轻松的。他也可能想到了是不是效法陶渊明一样慨叹《归田园居》那样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只是在他的三十六岁尚未建功立业的时候,虽然心有戚戚,但要说去意气消沉的话来,可能会被政敌视为矫情,没准会祭上一顶翻天印打着天灵盖直冒金星。而且对于本持自负想要有所作为了他来说,还不至于那么直白的自泄意气,所以他以一种调侃的语气解释道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我想归去呀,但身不由己就像滔滔江水日夜流去难以阻遏,此时,作者还是心存幻想,随他去吧。

很可惜,八年以后,改变其一生的乌台诗案的考验终于毫无征兆地降临地降临了,结果,被迫的苏东坡突围的故事开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言之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