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劝
(2023-04-04 21:27:15)
也因为这些成就,他往来的人员也是众多,“嘤其鸣也,求其友声”,往来者也多是文学酬酢之士,这样说起来,他的朋友中也不缺乏佛家人士,佛印禅师就是一个,关于佛家中的一些禅机想来以苏轼的天纵神明当不是化外之人。
其间关于佛祖拈花一笑的偈子当是必然深悟玄机。
因此受这一义理的影响,苏轼或也是参透其中禅机,并在生活中运用纯熟。
你看他劝慰朋友的一首诗,仔细读来,就能读懂其中机趣。
这首诗名《赠刘景文》,全诗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先不说诗,先说说他的写作背景。
看到朋友怀才不遇的困境,苏轼也是铁肩担道义,愿意为朋友出头推荐,经过争取,小有所望。可是在当时的年近六旬之人,在古代亦是垂老之年,在一般人看来,早应该告老还乡养饴弄孙。
可是官本位的风俗还是使得刘景文这位身怀志向的官场下僚是希望有所作为的。
所以当苏轼见到他时,深为友人的际遇而抱憾。
帮助友人的办法在苏轼也是尽其所为,古人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以当着深知友人才干的苏轼见到好友,也尽其所能为朋友给了最大可能的帮助。这样的帮助就是出头为他推荐,当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这样的升迁虽然微小,但也是对多年沉沦下僚的友人的一点暖人的体贴相助了,相信刘景文亦知会苏轼的好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很可惜的这次升迁没有多久,刘景文就去世了,也让人留下了遗憾。
对苏轼而言更有这样的情感。
面临友人的故去,纯粹讲些悼念之词当是不可免俗之举。
可苏轼毕竟是大才子,同样的劝勉之词,在他的口中却能够品出不一样的意味来。
且看他如何说来。
他首先是在标题上标明的主旨,《赠刘景文》,让人知道,这就是真性情的苏轼不愿免俗之处,也是告慰友人的直白。
精彩之处在于诗文。
他选取了自然界常见的几处风景,残荷已尽、菊凋在时、橙黄橘绿。
这看似随意撷取的风景,在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就下,寥寥数笔,把风景给写活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荷败落,不过是生机将尽,没有往日接天莲叶的茂盛景象,只有风吹雨打去地衰败。但在苏子看来,这样的衰败却是没有擎雨的华盖,将荷叶的残败写出了几分坚挺的个性来。
接下来对仗颇为工整的下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撷取相近的两种自然物象,让人体会到物亦有情,体会到人事的变化。特别是“傲霜枝”,更让人读来体会到苏轼所讲地隐藏地隐藏在诗句当中的人性的坚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苏子在起首的两句中,没有客套也没有婉转,直接写来,劈空而来直面人生,自然中风物尚且如此,于人更不该无视。
这样的貌似突兀之句好似把话说到绝路了,下方不知如何承接。
但才子自有才子书。
诗作就是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间突然地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他已将世间极尽溢美之词送给残荷和败菊,还有何更值得赞扬的风物值得他进一步抒发呢?
对于前人所赞扬的苏轼的“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为文风格来说,机锋转化之间,新意突生。
他话锋一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面的还似乎没有攒够,居然还有为他进一步赞扬的风物。不要因为残荷败菊所败兴,这样的深秋时节还有最美的风景呐,你看橙黄橘绿,难道不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吗?尽管最美的时节不同于韩愈所讲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那样的溢美之辞,但在苏轼看来,深秋的这道风景也不失为人间的最美。
诗讲完了,是的,讲完了,但却让人感到苏轼所讲之话却是言在诗中,意在诗外,一句话“意犹未尽”。
如果说点到为止含蓄委婉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大特色,这首诗也是极尽了应有的意境。
作为同样书写人间美风的诗歌,与前文所讲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单纯的写景不同,苏轼的这首诗,让人更是读出诗中对人劝勉的意味来。
话说到这里,他并没有将话题就些打住,而是又意味深长地告诉友人,还有人间更为绝美的风景,即使经受霜雪严寒的凌虐,但却展现得成熟风采的黄橙绿橘不一样也是渲染出人间烂漫的美景来。
所以,即使是在人生最难处,也不要失去希望,有希望,就一切都有可能,峰回路转之余,没准会发现新的人间美景出来。
朋友刘景文的一生命运多舛,但何其有幸,遇到了知遇之人的苏轼,他理解刘景文。
刘景文能够读得懂苏轼的诗,苏轼说了他想要说的话,却只是说了人们熟视无睹的无可辩驳的自然风物,他想劝人,却丝毫也没有说什么劝勉于人的话,以免会让人产生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嫉恨,所以,最好的话术,大概就是这样,看似说了,却又没说,一切顺其自然,由你理解,所谓“会意之举”,皆在于佛祖的拈花一笑之间,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