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之态
(2023-03-31 17:36:27)
齐人者,不过为齐国一普通之人也。
其人之身份,非富非贵,在国人看来,无非是市井里巷一凡夫俗子。
这一身份,在齐人自己看来,不过了了,不足为道。
可在其亦有一妻一妾的家世眼中,倒也是有些条件可滋矜夸。
毕竟为夫者,是妻子眼中的出头天,所以,在妻妾眼中,还得有些尊严要保持一些。
尽管家境贫寒,但男人为了面子也得有些做派。
所以,这位齐人每天回到家中,都经常抹着嘴巴装作吃席归来,酒足饭饱。
孟子所写《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里,人们看到的是齐人的虚伪与做作,但却同样也反映了贫贱之家的困窘与不易。
诚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了温饱,面子可以不那么重要。
但为了面子,虚饰却也是不得不有的善意的作假。
男人最后的尊严,只有在家人面前,还可以有最后的一层面纱。
家庭是最终的港湾,男人在外受了伤,最终是要回到家中疗伤癒疾。
而在外受伤的事情,不能为家人道也。
所以齐人,为了保有面子,无论在外受到多大的委屈,也不会在妻妾面前扯下遮羞布。
哪怕是在坟墓里讨要祭拜之人给死人吃得剩下的饭食,粗茶淡饭残羹剩饭,形同乞讨,可怜可怜,混饱肚子为算。
回到家中,还得故意装作吃饱肚子一样,在妻妾面前必要的装模作样还是少了了,不想让妻妾为自己的窘境而伤心。
没有办法,为了生存,这点必要的体面总得坚持。
孟子老先生可不够厚道,他在他的小短文里,把齐人的做派揭露得干净彻底。
他是一逞刀笔之快了。
从此齐人蒙尘受辱不被洗白。
孟子是什么人。
孟子的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当然不能与齐人困顿的生活相提并论。
所以那些对他人抱有怜悯慈悲之心的人,要么真的是胸怀恻隐之心的仁慈之人,要么是站在旱地里看着生活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在挣扎而大发感慨的人。
后者是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
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当然他可以以悲悯的情怀来俯看他人。
如果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作为注解,怕是不能完全解读世间有些人们的难处。
就象以前的时候,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杨紫琼扮演的少年教养院的老师在给那些失足少年大谈特谈人生远大理想时,遭到学生的嘲讽。“你能出去给我安排工作吗?我能和你一样每天吃饱穿暖吗?”“你还不就是每天给我们谈一些不切现实的大道理,然后心安理得的拿着工资回去享受人生”,不一样的地位,怎么会有相同的感受。
所以,学生们感觉老师的教学就是在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以致老师才会被怼得哑口无言。
窘境是难免的。
当着别人还在为温饱而挣扎的时候,你千万别与他讨论远大理想,正如有句话说的“世上最不道德的行为,就是和穷人谈理想”,穷人想得是现实。
所以孟子在讽刺齐人的做法时,他尽可以用他犀利的言辞来尽情的表达,反正说的不是他。
或许亚圣在谈论齐人时并不是这个初衷,但客观上对齐人的伤害却显得那么刻薄。
这番刻薄,让齐人,这个标签是个十足的社会弃儿或失败者的形象的人,在妻妾面前了无体面,妻妾的哭泣,虽不为齐人所知,但这个男人,却在世人面前全无尊严可言。
在孟子看来,看你装逼看你飞,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是孟子,本来的,儒家的地位就要在心理上高人一等,何况以孟子的地位更是如此。
站在这样的制高点的孟子,其言或许是无可厚非。
更不能去否定孟子所讲的话里话外的真理,人,是要活的真诚。
因此保持淳真质朴的一面,也是难得的善良的本性。
正如他所讲的最为倾佩的人性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他坚持的儒家理想,更是作人风范。
齐人,作为小人物,他还达不到这样的修养境界,教化之功,还远没有让这样的一个市井小人物能有这样的自觉。
所以,他只是想要象一个男人一样活着,哪怕是苟延残喘,哪怕是卑微不堪。
至少,他还想着有点最后的尊严,在自己的妻妾面前,或许也就够了。
不知道妻妾二人,是看破可会说破,姑且不谈,也给她二人保留些体面,也就是厚道仁慈了。
齐人,可悲矣!可怜矣!可笑矣!可叹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