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热血

(2023-03-21 21:08:32)

    我以前写过关于南宋文人虞允文采石抗金的事迹。

说实话,写完之后,我真心敬佩在这些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身上居然能有那么多的血性,平常不发,一旦表现出来,那都是一发而不可收,其所爆发出的战斗力,绝对是实力爆表。

其中也写到过沈括、范仲淹等传统认识上的文人。

当然这几个都是宋朝之人。

其他朝代也有同样的血性十足的文人,与单纯的武将不同的是,他们所表现的谋略更胜出武将一筹。当然这样讲,既不是重文轻武,也不是重武轻文,而是文武兼备,以纠正以前的一个典故讲“橹速不如帆快,笛清怎比萧和”的的偏颇看法。文人不小瞧赳赳武夫,武将同样亦有智勇双全之人,这方面多得很。

但今天还是讲讲文人血性的一面。

回到宋朝。

来讲讲苏轼的老爸苏洵的事。

史传没有听说苏洵从军之事。

仁宗一朝,没有大规模的战事,武将守边之事,那是常态。所以轮到文人从军史传倒也不丰盛。

所以苏洵留名的多是他的文学成就。

但文人都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但凡关心国之大者的文人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定会有反应时事的内容来。

这些内容或显示于当世,或流播于后代,毕竟他们超越于时代,思想的传播是永世不衰的。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关于军事题材的文章也是可以一观的。

比如《心术》。

这是苏洵在一系列策论中的一篇。

《心术》的全文都是围绕着行军打仗而写。

其所写的八个方面包括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势、出奇、守备,通篇讲的都是如何打仗。

看过之后,仿佛是和一个老谋深算的谋士在深入地讨论战争谋略。

即便是一个全无军事素养的人看完之后,也会为其中所论述的作战筹划而折服。

如果行军主帅能够借鉴苏洵的这些谋略的话,何愁不会在战场上取得胜绩。

这样的军事思想不独是宋朝所用,只是宋朝面临的外部形势,使得深感危局的文人心怀忧国之心,也会自觉主动来研究救亡图存之策。

当时,宋朝所面临的外敌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辽国、西夏一直以来都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宋朝开国以来,不得不面对强敌当前。

可是实力不济,忍字当头,一直以来,从汉朝以来的和亲政策有样学样地被迫被汉民族形成的国家所效仿,忍辱偷安也是宋朝无奈的选择。

可是这样的屈辱是憋在心头的一口郁气。

这口气直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蒙军联合宋军灭掉了金国,南宋大将孟珙攻占了汴京(今属河南开封)才一雪一百年前的靖康之耻

有志之人抱着尽忠报国的初心而为国家效力。

文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用繁多的笔触详尽地书写了关于作战的八个方面,你仔细去读,明显的是感觉一腔热血集聚于胸,恨不得把平生所学全部输诚于国家,所谓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感觉就是这么个意思。

几乎每一个内容,都用显而易见的文字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讲到治心,劈头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且不侧”;谈到尚义,“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讲到未战养财,战则养力,既战养气,既胜养心;兵将要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要知理、知势、知节等等等。

所以读来,苏洵心中的锦绣文章并不都是说理写景的内容,其中所写的为国献策的谋略之作,其学术涵养绝不次于其锦绣文章里所蕴藏的文学成就。

作为一个老成持重之人,他论述这些道理之中,唯恐所讲的内容有误导之处,他还刻意地把一些道理进行了正反方面的比较,用现在的讲法辩证法的技术,如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与动的辩证关系作了详细的补充说明,这也反映其心思缜密之处,他担心的还是不想给采纳其计谋的将士造成误判。

所以读书,当多多益善。不读书,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不读书,不知道这些天纵英明的文人身上,蕴积着无限的能力,虽无直接的杀伐,但运筹之功决胜千里,一点儿也不次于将军决胜于战场的赫赫战功。

自古以来,关于儒将之称,都是令人激赏的对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曲有误,周郎顾”之类的记载,无不表现对这些战功卓著的将士的神往之情。

这也进一步地改变了以往对于文人绵软文弱的刻板印象,你从苏洵的这篇《心术》中,也可以进一步有所感悟。

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出自北宋著名的文人张载横渠四句,成为古往今来的文人文以载道的政治理想,成为承继中国千年文化道统的思想主线,促进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进程中唯一没有灭绝的一支。

所以这样一想,苏洵以一介书生之身写出满含军事思想的战争论文也就理所当然令人敬佩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村观戏
后一篇:齐人之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