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仲之失

(2023-03-11 21:58:22)

    苏洵不是个写翻案文章的人。

至少他不会为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写出一些毁人三观的文章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品读历史人物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以期能使当代之人深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认识,这也不失为对历史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

这对于正史的记录也是一个完善,让人看到历史人物的另一面,评价并不都是一边倒。

比如管仲。

管仲,那可是齐国的大功臣,是辅佐齐桓公奠定春秋霸业威震群雄的赫赫有名的人物。

知道他的时候,是讲他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因为两人都想尽快回到国内继承先王之位,为了使公子纠能够取胜,管仲不惜射杀小白。好在小白非常聪明,故作声张口吐鲜血,将射中衣服挂钩的事情假作射中身上重伤而瞒过的管仲,使此不再昨夜兼程。而自己则急如星火般先回到国内继承的王位。成王败寇,小白完败。

接下来,小白的幕僚们也如鸟兽散,而有些人因此获罪遭到治罪。情形严重的当然包括管仲。

死罪看似难免得了。

好在管仲有一好友鲍叔牙在小白手下参赞重要政务。他与管仲是莫逆之交,深知管仲之才,虽然各为其主,但在齐国的大政上,鲍叔牙还是劝小白以人才为重抛弃个人前嫌。

小白也就是即位后的齐桓公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深知王位得来的不易,更是想励精图治成就王霸之业,而此时更应该聚敛天下英才,君臣携手方可成就。管仲之才也早就耳闻,如今人就在眼前,何不一用,更何况之前各为其主的争斗也已过去,只要能为齐国大业所用,个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

放下执念,桓公启用管仲,而管仲也不负所托。君臣上下同心举国用力,不出几年,遂成春秋五霸之首。

这是历史上的正面记录,而管仲的事业也到了人生的顶峰,可以青史留名不负齐国了。

但很可惜的齐国的霸业也就到桓公为止了。管仲一死,齐国陷入百年的内乱之中,从此国无宁日。

这让读史的苏洵扼腕叹息。

他在后来写就的《管仲论》一文中,深入分析了齐国后来的教训,认为是齐国治国惟以一贤为重,有管仲得治,无管仲则乱。

特别是在管仲临死之际,桓公向其征询谁可为后继人选的时候,这时候,管仲犯下了一个大错,那就是不是像汉朝的萧何一样,向朝廷推荐了曹参,而成就了汉朝大治的萧规曹随的美名。他老先生许是老迈昏庸了,回答齐王的话不是正面回答谁可为用,而只是唠叨着易牙、竖刁、开方不近人情不可为用。

这种答非所问的结果让齐王为之蒙逼,也让年已高龄的他在失去了管仲生前的规劝束缚后,没有了正确的判断,用起了三个世所公认的奸臣,从此朝纲混乱国内不宁从此陷入百年内乱之中,再也不复王霸之业,春秋霸主遂被晋文公重耳所取代,自己沦为不入流的诸侯国。

苏洵认为,之所以导致这种昙花一现的可悲结果,管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一国之治当然与一人之力有重要关系,但也全然不可寄希望于一人之身上,否则人其可治无其人岂不测乱吗?

他以晋国举例,晋文公老去,晋国还能维持后来百年茂业 ,原因是得益于晋国有一帮老成持重之人,可以继续晋文公的霸主思想。反观齐国之治,管仲仅以一身之力辅佐齐王,而没有延续人才接续,导致其身死国来,更可惜的其将死之死,只是一味唠叼齐王不要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却全然忘记了为相之人,当为国举荐人才的重任,这一重大缺失,为齐国的乱象埋下了祸根。

在这篇字数不多的政论文中,苏洵以其雄浑的笔调,深入浅出地论述地论述了延续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其没有讲什么“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的话语来,但字里行间中,都对管仲在为相治理齐国的这一重大不足表示了叹惜。这里也想到了蜀国的诸葛亮的事情,他辅佐刘备成就三国鼎立的功绩无人可比,六出祁山,出师未捷。他为蜀国丞相几十年,先后辅佐了先主和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培养后续人才,其后世的人员如姜维虽接过嘱托,但也是江山日薄再无后劲。以至于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之说,蜀国一直只有五虎上将后来再无扛鼎之人。一死而为天下来。

齐国的情况就是如此,管仲之失也全在此。

读史咀嚼出如此的意味,苏洵的眼光也可谓老到。不过,他的观点倒也不失为正确,这或许也是对当朝之人的婉转的劝慰吧!所以,文中结尾处所讲“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这话讲得着实够份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怨一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