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的难题
(2023-03-05 16:14:48)
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
这组诗篇幅很短,但读来给人颇为清新。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
内容浅显,反映的是一个新娘刚嫁到婆家第三天的所经历的一件事。
按照习俗,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
做饭的事情,对于古代大多数并非金枝玉叶的女性来说,本不是什么事儿,平常人家的女儿,在家养着也不是多么娇贵,帮衬着家里做个饭儿也是日常与女红一样的事儿。
可出嫁以后,身份变了,规矩一时不解,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这一大堆的规矩,要说对于讲求规矩的人家来说,那未免是多少的繁文缛节,如同林黛玉初入宁国府般,动步就是规矩。
当然林黛玉还是家里的外孙女,身份特殊。
可新嫁娘就不同一般。
那是正儿八经地从一个外人变为自家人的过程。
初来乍到摸不到锅灶,这是通常的话儿。
所以到了过三朝的时候,真正考验新嫁娘能力和智慧的时候来了。
出嫁的时候,家里千叮咛万嘱咐是唯恐刚到婆家有什么差池之处,日后遭人待见。
但千算万算,难免会有算计不到之处,出嫁之后,一切都要自己独立去,没有个头脑和聪明还真不好说顺利了通过考验。
对新郎也是如此,三天回门,虽说贵为娇客,但也有些规矩在等待着他的。这里就不说了。
好嘛,头一遭的事情就是做饭。
前面说了,世人最简单的事儿内里也有闻不容易的讲究。
就看你注意没注意到,俗话说:“规矩是人讲的,你不讲也就没有规矩”,豁达人家可以这样宽容对待,但规矩有些时候虽然不是过于讲究,但必要的规矩还是少不了,所谓礼义谦耻不讲究绝对是个大麻烦,尤其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
即使再不讲究,必要的规矩还是少不掉。
现在就看这新娘的表现。
做饭和做得怎么做得怎么样可并不是一码事。
不管原来在家中如何自由惯了,到了婆家的这个事儿可真得悠着点儿。
做饭是讲会的问题,做得怎么样是讲厨艺的问题,也就是作为奉给翁姑的第一顿饭,可是开启在婆家日后生活的第一道关口。
新娘真是个有心人,不讲七孔玲珑心,最起码的超用心可以来形容。
至少人可不是粗枝大叶的主儿。
做饭之前,简单而不可缺少的程序她是没简省,认真地洗把手,这也是个态度问题,别跟着粗俗丫鬟一样,抬手就上,勤快很好并不是个好事儿,粗中有细也是心眼活儿。
好在新娘也不粗枝大叶的人。
就讲她先将入厨前的洗手活先做掉,不知道婆婆可会在后面悄悄地观察着,看到这一节,说不定得点头赞许。即使没有会悄悄地看,人家的自律也足以使她在这一环节没失分。通过。
等等,通过了这一无形的关,离进入正题只是个序幕,还得有个过程。
所以,不说提心吊胆吧,多少会有个忐忑不安。
硬着头皮还得继续她必需的表演。
接下来,是关于口味的事儿。
这可是整个厨艺中所最关键和核心的环节,别说你会做不会做,这就是做得怎么样的评价了。
通过这一关,新娘才真正地成为婆家人,从心理上开始了接受。以前的陌生和嫌隙都会消除。
就像旧社会的山寨强人入伙一样,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员,你还真得拿出真本领来,也就是投名状,人家才会真心诚意地接纳你。
对于新娘来说,这也差不多儿,尽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道理是一样。
于是再做得怎么样儿,是不是符合还不知道是不是嘴尖的翁姑的口味,新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不是简单说尽到力即可。
新娘的不自信来自对陌生环境的恐慌,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并非全盘的不自信。最起码看来,新娘还是有三分自信,就是自认为手艺差不离儿。
现在少的只是检验。
到了不了解的翁姑的嘴里,口味怎么样的评价当然是心里没底的事儿。
考验本领的时候来了。
怎么办呢,总不能等到吃到嘴里,才讲话,那就迟了。
所以事情得有个预先了解的办法。
不讲是兰心惠质吧,至少看得出来是个聪明伶俐人。
不知道翁姑的口味倒也是在所难免,不知道,我就另辟蹊径,来个曲线救国,此路难通,我来另想办法。
我是初来乍到没有与翁姑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情况。我就找个熟悉情况的人来嘛。
谁呀?
小姑子嘛。
没出阁的小姑子打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然对父母的口味和规矩耳熟能详操之即来。
对,找她呗。
来,来,不知道父母的口味,先请小姑子尝尝。
小姑子对于自己新来的嫂子通常是有一种同性的天生亲近感,只要不刁蛮,都会乐得充当这个探子的角色,既可以增添与新嫂子的亲切感,也借以给嫂子做个顺水人情,还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对嫂子精心烹调的美食来个先尝为快。顺便做个品鉴,给心中没底的嫂子提点改进意见,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
这下,姑嫂等于互相帮忙,嫂子解决的难题,小姑子也落得个人情,可谓相得益彰的美事儿。
效果如何,文不罗列,你可以想象的。
事情呢,是个小事儿,可能在新娘来说,是个刚到婆家的大事儿。
但读诗之人,倒也并不是围绕着诗来讲诗,这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小小启示。
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当遇到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来个思路转变,未免不会发现新的路径。
就像以前的时候读过的一篇寓言故事,说一个人拿着根长竹竿进城的事儿,横着进不了,竖着也进不了,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人家提醒他,直着走,好吧,迎刃而解。
当这事情难以解决的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没准会柳暗花明寻找个新路来。
所以,正面临着难题的你,读读这个小诗,倒也可能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