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的善辩

(2023-02-28 21:38:03)

    欧阳修不愧为一代文宗,不仅是因为其出色的文才。也作为当时政治人物,有其自己的本色,敢于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遂成一家之言,特立独行于当世,并流播于现代。

    从其前面的《朋党论》中可以见到欧公的个性,善于言所不能言,发人所不能声,从平常人民司空见惯的事情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今天讲的欧公的《纵囚论》中也更可见其本色。

史书上讲唐太宗贞观六年,李世民暂时放出了六百囚犯回家,到了期满之日,待其自动返回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刑罚。

这一事情被史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赞颂太宗的宅心仁厚为政清明。

然而到了欧阳修这里,却看出了新的端倪。

这就是独具匠心之处,当着别人都是异口同声的时候,他却能看出与众不同之处,不能不让人佩服欧公的眼力。

那么怎么这样评价呢?

你看欧阳修对待这一纵囚之举是怎么看的。

他首先是不推翻人们普遍的看法,这与一般人为了博得眼球而刻意去标新立异的做法有所不同,就像前一段时间上演的网红电影《满江红》一样,人们通常的认知,是一生致力抗金收复失地的岳元帅为了一雪靖康之耻而在潇潇大雨中,拼将满腔热血吟诵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而电影却将权奸秦桧吟诵的这一段作为影片的高潮,我真无语于导演的脑洞开了多大,也不怕招致全国人民的怒骂。

但欧阳修可不是这样儿戏般的来辩驳。

对于历史的认知,通常谁也不会轻易去否定已成定论的历史。是因为白马非马论人们当然知道那是一种诡辩,所以欧公不会犯这样的简单的常识。

但欧公更也不是一个为了辩论面辩论的人。

他要做的是从普通的认知出发剖析出深刻的内涵来。

唐太宗这样的纵囚之举当然是出于其治下的开明之举,更不想让人民不教而诛,这不符合儒家的仁爱观。所以他要给治下的犯了错的子民以一线存活的生机,通过这样一个纵囚的机会,来考验那样子民可会真的有知错能改的良心,结果太宗的举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是普遍的看法。

而欧阳修看了以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在赞同这一仁厚之举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此中的利弊得失。

他认为,那些犯过大错的人,因为施加了恩德而幡然悔悟的人,不是没有。但太宗此举,不排除有猎取名声的想法。这种做法中,有十分危险的成分在内。想想太宗释放了那些囚犯,又怎么敢有把握知道他们一定会如期归来束手就刑。

或者是因为他们可能预先知道了他们归来后因为表现良好而被赦免,要么是当朝之人也故意考验他们可会如期归来而会获得赦免。

     而这两种心理,都存在动机不纯的因素在内,导致在上者故意查看那些囚犯的行为,而那些囚犯也故意借此表现来逃脱刑罚,这种背靠背互相揣测的做法,最终来伤害的是人心和公正。

通过这些推论,欧阳修得出的结论是以唐太宗之英明,为政六年,也不能杜绝国家有人会犯下十恶不赦之罪,指望以纵囚的一日之恩,就会转变人心,道理上说不通。

所以,在欧阳修看来,这样的自相矛盾的做法于理不通后,应该怎么办呢?

他讲出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对于那些犯有大罪之人,要审慎地看问地看问题,释放回去可以,但归来之后,该怎么处治还是怎么处治。在一放一归之间,恩德该显示的显示。但对于这种为显示恩德而做出的事情,只可以偶尔去做,且不可以变为成例。如果这样,岂不是杀人者通过这样的做法得以逃脱死刑吗,这样的做法明显有失公允,也会为那些作奸犯科的奸尻会继欧阳修继续进一步的申明自己的主张,最为合适的做法就是效法前代尧舜禹时代的办法,所有的法律都要符合人情的本质,该如何做就如何做,既不刻意地去性寻求标新立异,失之于哗众取宠;也不要去悖逆人伦纲常,做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来。

核心的主张其实就是儒家的主旨:大中至正,不偏不倚。

这样的论述基本是无可辩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李存勖之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