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的朋党观

(2023-02-26 17:13:38)

    所谓“同志为朋,同师为友”,将来属于一个名词的朋友分开来理解,才可以见到其中的微小区别。

至于志,可以理解为志趣志向之意。并因此而引申出很多因有相同志向而声气相投结为同道,更有“言之志不同不相为谋”的讲法。

在此,对于人而言,人是社会动物,既然生而为人,只要是正常人,自然而然产生志趣志向,在人生的历程中,都有为自己的志向等努力奋斗,相同志向的人多了,进而惺惺相惜。

既然结为同道,大家都为是相同的旨趣而奋斗,用于政治上,进而进步为党派等形式。而党派因为主张不同,表现迥异,进步或反动,有利于国家或损害于社会,也便有了不同的结局。

在我国古代,历来对结党之事不甚感冒,封建统治者特别忌讳一些文人集聚并形成派系问题,总是以朋党而为打压,甚至发生了许多因为朋党而遭到残酷对待的悲剧。

如竹林七贤,唐朝的牛李党争案件,宋朝的王叔文集团之事也近于此,接下来的文章还有提到此类事件。

同以前的统治者提起朋党而必欲杀之而后快的偏执态度不同,欧阳修对此则有自己的思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个分析不回避朋党的存在,但他认为并不是朋党都是洪水猛兽,没有必要对其恐惧。这是因为对朋党必须要客观地理清他的立场。

在《朋党论》一文中,对朋党这种社会现象,他开篇就毫不避讳地指出这是自古就已有,所以在当代也不例外。让统治者对这个问题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从而放下心结,采取理性的姿态对待此事。

为什么统治者对朋党如此排斥,大凡前朝前代有此种情形危害过社稷,从稳固江山社稷的角度出发,统治者的排斥来自一种本能。

但不能一概排斥,并不是所有的朋党都会危害社稷。

所以欧阳修提出一分为二地看朋党。这也是现在地讲的辩证法的方法,那时欧阳修是不自觉地用自觉地用这个方法,但也符合实际,让人无人辩驳。

在他看来,正因为古代也就有朋党之说,何况有的朋党还是以属于忠臣良将,维护了国家社稷,这是正确的朋党。不像通常人们所提到的深恶痛绝的朋党,这种朋党是小人之交,以利而往,见利而争先,利尽而交疏。对待这种朋党,本该尽早清除免得危害。

既然对这种朋党有这样的做法,那么对另一种的朋党那就不该这样做,那是什么样的朋党呢?

欧公自问自答道“君子之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因为以这修身,同道而相益;用来效力国家,就会同心而共济。他们是真朋,只有正确的使用好他们,才能天下大治。

像这样的历史现象自古以来比比皆是,欧阳修举了两个正反的例证。

比如尧帝时,国家有共工那样的小人结成的朋党,而同时也有八元、八恺组成的朋党。当着舜辅佐尧时,舜通过辨识两种不同的朋党,英明地驱逐了共工那样的小人集团的朋党,而作用以元恺为代表的朋党,遂使天下得到贤明的治理,百姓得福,社稷安康。

他又进一步举出商纣王这世,因为纣王无道国家失政,百姓离心,虽国有亿万之众,却人心离散,国家失治;而周武王之世,由于善于使用贤才,手下有三千英才,但人心如一团结一致。最后高下立判,最终商朝失国被周王取代。

像这样的经验教训仍可举出很多。为了告诫当政者重视这个区别朋党的问题,他又举出了反面例子。如汉献帝之时,因为排斥党人,竟然把天下名士全部囚禁起来,这下倒是没有了朋党,可也没有了贤良英才。到了黄巾军起义推翻汉室江山时,朝中无人可用这才想起来把那些名士放出但悔之晚矣。至于唐昭宗时,为了彻底解决朋党之忧,居然做了令人发指的事情,把那些朝中名士全部赶尽杀绝或者投入黄河,还自诩道“他们是清流,我来把他投入浊流”,这是反动透顶的混账做法,最终也把自己送上灭亡的道路。

所以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可谓现实而深刻,欧阳修谆谆教诲道“这个问题,用于兴亡治乱的道理,国家不能不引以为鉴。”

作为针砭时弊之说,欧阳修既是个理论家,也是个践行者,他于当时提出了这个正确区别朋党而善加使用的观点,核心是维护国家统制的安全,为江山社稷着想。作为人君,不会想不到,但一定要像舜和周武王那样,慧眼识才,合理使用,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长治久安。

在这点上,欧阳修可谓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欧阳修的善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