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公的小确幸
(2023-02-22 22:30:31)
无论是《醉翁亭记》里所写的“环滁皆山也”,还是“群芳过后西湖好”或是平山栏槛倚晴空“”,以上诸文,无不出自欧公的手笔名垂青史。
这在欧公这样的大文豪的笔下,不过只是随性记录,只当是当时生活实景的一个小而确幸地生活一页,却更是让后人有种亲自感受当时的时代和生活。所谓文学记录时代,反映时代,也是这样的一个效果。
他在滁州任上,写作有名气不仅是《醉翁亭记》,更有一篇《丰乐亭记》亦可以看作姊妹篇,从中可以体会出欧公寄情山水人文的乐趣。
这篇《丰乐亭记》是欧公履新滁州的第二年书写的作品。
当欧公到任后,政事闲暇之时,也是属意于当地风土民情,逐渐适应了滁州的生活状态。在滁州南方不远之处的丰山,得一佳景,景色绝佳,一时流连,于是欧公遂疏泉凿石,辟地为亭,并深得治滁之乐,便命名为丰乐亭,而又将此事记录下来,便成一篇美文。
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品读此文,也是陶冶情操荡涤胸怀之举。
欧公起笔,先说明了建亭之因。着笔不多,但措辞亦是精到,寥寥数笔,将建亭的时间方位景观表述齐全,扑空而来,让人读后,对文字之美引为赏心悦目。
你看他写丰山之状,“耸然而特立”,不起眼不知名的小山,因其所描摹,竟起观览之情。而顺山势着眼,下则幽谷,是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这上下左右,细细观察,犹如精工细作,将平常人所看不到的细节仔细道来,真是有种丹青妙手的画法,着眼之处,如同身临其境。如此情态,也将欧公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表露无遗。
能有如此轻快的心境,描写自己在滁州这一以往不知名的一方山水寻各如此乐趣,细细品来,不仅是感到欧公的这种自得其乐的情趣,更有一种万事看开不刻意执念的胸襟。这种胸襟,是一种见识了人间风雨不再挂念烦恼的放开,更是寄情博大的境界,才能有此种空灵的心胸,面对世间的秋月春风。
以欧公的品格修为学识,那是敦厚的长者之风,让与之接近者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无论是奖掖后进荐贤举能,抑或是正直敢言不畏世俗,欧公都有以一贯的胸怀面对世间的风情。所以他的眼界并不都是在于他个人的狭窄的感受里,而是将他个人独特的心理感受抒发出来,为时代代笔,为世间代言,读欧公之作,懂时代风貌,也是特殊的一种收获。
所以欧公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通过作品的抒写,更具深邃的历史眼光。
小小的丰乐亭,遂成为欧公这种作品意趣的载体。看到一方山水,而回望过去的风云变幻,将静态的风景从过去不远的历史情境中引申到当下,变为一场幻化的流动影像。
欧公之际所见,想到的是前人创造的不易,一山一水,无不是承载着先祖杀伐之功的辛劳。流水百年,江山易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朝动荡犹在眼前,民生疾苦,兵连祸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盼得就是一个和乐安宁,想的是承欢膝前安居乐业。
到了欧公的时代,那前朝动荡不安业已逝去。民生不见外事,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其间涵煦已历经百年之久。
所以欧公历经当代,庆幸安宁之福,不为个人的境遇所困扰,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庆幸自己得以有缘来到滁州任所,民风淳朴,政事清简,又得山水之乐,四时而兼有佳景,有什么样的心境也才会有什么的风景,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欧公是有大智慧之人,更是见仁见智之非凡的大修为者,写下此番怡乐之事,将此亭名之为丰乐亭也,亭以名闻,山以亭著,因欧公之笔端而传承永久,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