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何解?
(2023-02-17 22:03:32)
这种道理,普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也可以是劝慰别人语言。但道理用在别人身上,都觉得可以理达情通,毕竟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这种感受还是隔了一层皮,自然不是那么贴切。
如果是用在自己的身上呢?
第一感觉怕是无法那么豁达大度了。
人是感情动物,有时候劝解别人要放开的时候,放在自己身上难免有无法释怀的情景。
比如,这位文宗替女性所写的一首闺怨词就是这样的状态。
我们来看看怎么写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先读几遍,理解上也浅显易懂,明显为女性代笔,述说的是闺中女性的一番心思。
这位女性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很明显,庭院、杨柳、帘幕、高楼,无疑是生活较为优裕的贵族女性形象,因为说倒是贵族,平常闲暇的时光较为充裕,也有足够的时间流连着多愁善感,而对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准确,这也为作者为女性代言时容易理解提供的意象上的便利。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庭院本来幽深,一连用了三个“深”字,也可以讲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语言自然表现所致,但作为杰出的文学家来讲,遣词造句绝不是无心可致,用三个“深”字,其实是为加深后来的情感表达埋下了伏笔,三个“深”字越来越加重的情感的分量。接下来自问自答,深到何处,是杨柳堆烟,重重叠叠的杨柳绿叶遮挡住了女主的视线,她在看什么?杨柳遮挡还不够,室内还有重重的萝帷,想要向外翘首以盼,居然是难上加难,这怎么不加重了女主的忧烦之情。
那么她何以忧烦?是因为她在期盼着心心念念的情人。
下面的语言揭开了女主心中所想。
古人诗词中常常表现得所谓室有怨女野有旷夫的内容。先不说后者,何以有怨,为有情人不在身边,思念自是难免。
那么,我们的这位女主自是不能例外。
你看“玉勒雕鞍游冶处”。玉勒雕鞍,那是王子公孙的形象,而且自是非常俊美,作者没有在具体的形象上用笔,而是借男主所乘骑的骏马所戴的佩饰来勾勒了这种人物外形,不须多言,自可意会,如同白描,形象尽出。这是用褒扬的语气来赞美了富家公子的正面形象。
好吧,说到这些,我们几乎为这位富家公子的形象极尽想像之能,玉树临风风姿俊美,多么美好。
但女主爱慕思念中的情郎却不是外表上的那么美好。
为何呢?
你看他在干什么?
游冶!
这当然不是游赏一样可以肯定的正面词汇。古人的讲法也是多么富有艺术气息。
你理解的,公子在流连声色犬马,于灯红酒绿中夜夜笙歌呢!
男主在章台处流连忘返。章台是歌妓蚀骨销魂之所,偏偏男主有此癖好沉迷其中。
真是罔顾了一片深情,女主整日观望,可是也看不见情郎归来的身影,楼再高,也无法望见,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无望的守候,换来的失望的结局。自古多情总被无情恼,期望能够长情地厮守,却世间的美好总是被残忍地抛弃所伤害。薄情寡义是那些登徒子始乱终弃的本性,女主的痴情得到的是望穿秋水也看不见的结局,斜倚高楼连情人回来的道路也难觅踪影,长叹一声无奈自持。
与其无望地守候,何如回到自己的世界里自赏孤芳。终于女主的心思清醒了许多,决意回到眼前的春色。绝美的春意总是有人会意地欣赏到,兴许放飞一下终日抑郁的心情,也是排解心境的一种手段。转头过来,总会有无边春色。
只是道是有情却无情。思念之人见不到,所赏之景也失去时机,压抑的心境交织着三月暮春时节的狂风暴雨,心情萧瑟。黄昏时节,想要看到尚有几分姿色的春景,但重门掩映的小院,也无法看到即将逝去的风景。泪眼婆娑里,欲待向着花朵倾诉自己的心思,奈何花儿却也被黄昏狂风暴雨摧折得落红满地,随风飘拂飞过曾经欢笑盈盈的秋千,昔日的欢情如在眼前,到如今却成了明日黄花,再多的叹息,也无人领会此时的心情。形影相吊的孤单,这次第,唯有欧阳修能够替女主领会此时的凄凉。
最好的安慰,是不用安慰,只需默默地体会,让女主从心境的牢笼中自我解脱,这样的心灵救赎,或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