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韦使君的新堂

(2023-01-27 20:58:04)

     柳宗元是个有心人。

仅仅因为看到了永州韦使君建了一处新堂,想到此前此后的变化,建议韦使君将此事刻录成文,铭于石上,于是将这一盛事记载下来。

所以说柳宗元的贬谪一事,一开始使他有点意气消沉了一期,但对于一个心灵强大胸怀抱负的人来说,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志存高远的人从来不会因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消磨意志,对于他来说,人生不过的换了一个舞台罢了。

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至于说他来到永州这当时的蛮荒之地,确实也是实现了人生的新作为。

这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因为这样的事情很多,单一在一篇文章里是不足以表现全貌的,但倒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人。

他见到韦使君不过是建设了一处新堂,而心有感慨,高兴之余,得到主人的许可,而将此件事刻录于石,使后来者效法。

其实当时见证此一盛举的并非只是柳宗元一人,但想到这件事的却只有柳氏一人。

那时柳宗元被贬此地,经历过一番心理的纠结之后,他的心态也已转变了过来,试想,一个心理消沉的人,不可能会强颜欢笑,把一个新堂落成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还要写文字记录,大不了只是看过当成看了,挥挥手,没带走一丝云彩。

因为他是有一番作为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有事业心,有进取心,到了一个地方,总想要有所改变,想要有一番作为,来改变地方的面貌。

之前他已经做了很多,正如志同者方才道合。他是这样做的,也必然将与之志趣相同的人引为同道,人家但凡有了一番作为,他也能够看到眼里。

而使君名为韦宙者的作为就是这样的。

韦使君来到永州此地,政事闲暇之余,会随处走访,看看当地的民情风水,这也是一种了解地方风俗的办法。当他看到当地有一处闲置的荒地,长满的荒草杂树,虽然有些泉水,却被杂草覆盖。虽有一些花草,却有蛇虫老鼠之类的野物出没。在别人眼里,那不过只是一片无名的荒地,习惯了荒废,没人觉得有何异常。

但韦使君并不是无所作为之人,他想要做一些事,以期有所改变。因为他想到了,而想想没有想到绝不会能够你可不能,虽然想到和做到之间还有差距,但有了开头的想到就为做到起了个好头。

所以想到才会做到。

这倒不是鼓励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空想家的口号的幻想。但反过来,道理正不正确,完全在于思想家如何将自己的想象在化为现实的时候,如何不使之成为脱缰的野马而无所羁绊。

所以凡事依尺度去做,科学合理的组织成为成功的前提。

韦宙想到了这个事,也没有大兴土木,只是合理安排,一件事就做成了。

这些事包括清除杂草乱树,疏浚水源,整理周围环境,重新整修一番,并建筑新堂,忙活一番后,整个的旧貌变新颜。

这下,环境不再杂芜,野物不再出没,茂林奇花也铺陈其中,清泉潺潺流动其中,人们周游此处,不禁啧啧称叹,以前咋怎么没想到,而韦使君居然就你做到了。

可想而知,人们为以往不起眼的荒地的新变化而欢欣鼓舞,毕竟这也是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那些真正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们,人民会记住他的功劳的。

作为受贬之人的柳宗元,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他并都是从新堂落成上看问题,而是以他文人的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建成新堂,在他看来,变化的不仅仅是荒地的开发环境的变化,而是更看到了韦宙想要通过改变以往人们没有想到的荒芜之地,来做一番事业,想要将当地的人民有所开化,来教导人民,启迪民智,正如柳氏文中所言“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俗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以小见大,韦宙的一件作为,使柳宗元见识到了同道之人,所谓环境改变人,环境塑造人,柳宗元也是这样想并且这样做,而韦宙的作为,让柳宗元感受到了这种新变化,从而将他在永州的受贬成为了人生的华丽转变的机会,就像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于柳宗元在永州的作为,正可以用先贤孟子的话来赞誉他。

柳宗元与韦宙,斯不朽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