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溪花与禅意

(2023-01-29 20:40:19)

自命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这话虽有些狂悖,但人家有这实力,没有实力称为张狂,具有实力号为相当,所以这一自命不凡的称呼倒是为人们所接受。

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五言体诗歌,也使之成为唐朝诗歌界的一面顶流,细数开来,当世和后世之人在创作五言体诗歌上,佳作频出,但论创作体量之大和作品之优,应该是难出其右者。

说到在五言体诗歌中,寄情山水者,更是佳作连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艺术瑰宝,更是一座艺术宝库。这方面论述具体作品也是汗牛充栋名家众多。

但每个人的视角各有不同,今天所要欣赏的是刘长卿的一首五言体诗《 寻南溪常道士》,且看正文: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是作者于一次寻访隐居在山林中的朋友常道士时所作的诗歌。

人物事件地点基本要素具备,人物是刘长卿,事件是寻访友人常道士,地点是南溪。

于是围绕着这次寻访而展开了作者的探究之旅。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随着视角的转变,所经之处的景致在作者眼中分别一一呈现于眼前。

起先说到自己的所经之处,景致很多,但作者单选了路上的苔藓上的脚印,平实之处,相当于戏剧一样,逐次展开画面。既然是莓苔,想见自然是深山之处,而脚印也说明地方虽不算人迹罕至,却也并不是人间热闹场所,有数行脚印,也显得朋友所居之处十分的清幽静谧,这为全诗营造了十分清静的意境。那脚印是寻访者的痕迹还是出入人的留痕,总之都不是多么的繁杂,既然是道士所居之所,当然也是远离人烟之处,前来寻访者自是难的。

作者在短暂的寻访行程中,并不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目的,而是将寻访变为一次探幽访胜的机会。随着脚步的前移,以往难得一见的情景在诗人的眼前展开了幽静的画面。

只见白云笼罩在江边的小洲之上,远景里展现的是一幅浩大的场面,映衬出了一片白云的安宁祥和的景象,也为作者心态中的安静点出了不写之意。拉近镜头,眼前的道观门似无心地遮掩着,而这也说明了友人也无自外之心,不用担心不良居心的人员进入,道观净地,本就属于化外之地,更不会被人间不纯所沾染。眼前所见,主要的还是那门前所生的芳草,一路茂密地延伸到道观的门前,清静场所,灵修之地,未受人间烟火,显得那么清幽,作者的内心也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

脚步的移动引来了视角的变化。

作者眼中的此情此景也从平视中的景象挪移到稍远之处。

这时的山林显得更加静谧,更加安宁。

雨后的松木经过雨水的洗礼,松色显得更加的苍翠欲滴,山林时的空气也是更加的清新,荡涤着作者的身心,让久陷人间的烦恼有了去除的机会,或许作者为何要来寻访他的这位隐士朋友,初衷怕是如此。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被人世蒙尘的心灵,适时需要能有机会来个自我放逐一次,在大自然的山水拥抱里,将那么多的不快清洗一空,身心也是愈加放松。

人活一世,本就不易,再加上还有那么多的境遇不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遭遇,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个心灵契合之旅,和大自然进行一场属于自己的对话,探究一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传统的哲学话题,留下的秘密属于自己内心最深处保存所有,这也不枉在人世间的熙来攘往地奔波劳碌中放松身心的时刻,虽然短暂,但曾经拥有。

不论是雨后苍翠的松色,还是潺潺流出的清泉,在写意中让观者和读者都觉得不枉此行,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都是将自己外化为与山水交相融合,实现属于自己的心灵清修。

山回路转之间,作者的寻访之旅的脚步来到隐居于世外的友人所居之所,或许是有几分意外的惊喜,是因为老友前来寻访,让友人喜不自禁,而作者自己也因为经过一番胜境之旅,也得偿所愿见到自己的好友,也是心情喜悦。

想象中的老友见面,必是一番好好的畅谈,而此时许久未曾见面的友人,此时居然相顾无言,这时候最好的场景是无声胜有声,因为他们眼中心中看到的是满目的溪水和繁茂的花朵,还有能体会其中的禅意,所谓拈花而笑,全在会意之间,心中所思所想,友人全然知晓,彼此的心灵契合,在此时已足足到了双方无须语言来表达的境界了,溪花与禅意”已代表此时的全部。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魏晋时期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逸事,所谓乘兴而来又乘兴而归,双方意兴遄飞即是尽兴,真是一桩文坛佳话何须多言。陶渊明说的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确实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