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一面的沈括及其他

(2022-09-13 06:44:52)


沈括,初中语文中大家都知道,那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是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的作者,印象给我们的固定形象就是这样的一个学者。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被外国学者赞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沈括在科学方面最大的成就应该就看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了。

可正因为这个固定形象,才让我们假如了解的他的另一面,一定会有刮目相看的惊讶,现在说来听听。

据明朝冯梦龙所著《智囊》一书《灵变卷》记录,原文记载如下:“沈括知延州时,种谔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值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三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括出东郊  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主者何人?”曰“在后”,即谕令各归屯。未旬日,溃卒尽还。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兵符?”因斩以徇。

这一关于沈括带兵的经历少见于正史,却将其一生的主要成就只有一部《梦溪笔谈》来取代,真是埋没了人才。作为当时颇有名气的文人,其何以富有武略,也是值得一扒的事情。

后查了历史,事实上,沈括一生,带兵之举也是富于成就的。

据史传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作为宋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无论是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方面都是成就卓著的,比后来的西方的天才人物达·芬奇,那可是牛多了去,只不过比他们早了五百年,其为政在军事成就上也值得一书。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改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抵御西夏。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所赐之钱买酒,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活动,并亲自给优胜者敬酒祝贺,边境百姓群情踊跃。活动持续了一年,沈括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师,充实到边防部队,延州军队的声威远超其他州府。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蕃部数万人进攻边关要塞顺宁寨,沈括派少将景思谊、屈理带三千兵马进攻蕃军接着命前锋李达领千人出击,携带十万人的军粮,宣称鄜延路总帅沈括将亲自率军督战。番兵不知虚实,军心涣散。宋军乘势进攻,攻下磨崖寨,得男女万人,牛羊三万。十一月,奉命西讨的河东兵十二将率军东还,经过鄜延,沈括抓住时机,命部将在绥德县城炫耀武力,声称宋廷已任命沈括兼领河东十二将的兵力,不日即兴兵西讨。驻守的西夏军闻讯前来打探,果见大队人马聚集,声势浩大,信以为真,连夜弃城而逃。沈括兵不血刃地拿下浮屠、吴堡、义合。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沈括以"守安疆界、就副边事有劳",升为龙图阁学士 四月,西夏打算以金汤城为据点,招兵买马,攻打鄜延。沈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副总管曲珍率军两万进军东川,扬言要去攻打葭芦,吸引西夏兵力布防,趁机攻下金汤。接着,沈括又用同样的策略攻下了葭芦。

读了上述我引述自百度词条的记录,你是不是对沈括的文才武略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是的,这不太为人所知晓的一面,也掩盖了许多沈括本真的一面,而那部《梦溪笔谈》只因成就太高,而遮掩了其本人的光芒,也应了《左传》所讲的:“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当然说到沈括在德行方面的负面传说,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就不再记录了,只是后两立,足以支撑其也是不朽之功了,对其“全才”评价绝不为过。

说到像沈括这样的文才卓著的名人,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涌现众多,如宋朝的名相李纲、明朝的于谦、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也是身兼文才武略,更莫讲那些本身就是武将如岳飞韩世忠式的英雄了,在历史因缘际会赋有文人标签的有宋一代,亦可举出若干,接下来再叙。

如范仲淹,那宋词中的作品人家可是赫赫有名呀,我们初中读过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让我们以为的边关将士的形象大概是个白发老将,苍茫四望。还有现在仍然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从古至今都是读书人必读的名篇,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下仕者指明的人生奋斗的终极方向。但还需要知道的是人家可是当时所称的范大帅呀,宋仁宗康定元年宋夏战争全面爆发。而北宋时期的环庆路也就是现在甘肃宁夏陕西沿六盘山至子午岭一线正是宋夏战争的主战场。范仲淹临危受命,被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开赴前线。范仲淹大胆改革军制,操练兵将知人善良,严格军纪,提高了边军的战斗力。人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六千对阵十万逼退了西夏国王李元昊所带领的侵略大军,范仲淹因此名声大噪。毛主席也说“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然后再说另个猛人辛弃疾,这更是个首屈一指的猛人兼狠人。说到辛氏的文才,我们几乎脱口而出的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边角连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但还应该知道是他还在不折不扣的血性男儿。辛弃疾年少时参加了耿京的抗金起义军,在耿京采纳他南宋协同抗金的建议,派他为代表到南宋去洽谈。辛弃疾圆满地完成任务后,知道了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投降了金朝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闻此消息,辛弃疾怒不可遏,当即率领50员兵将策马前驱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这时的辛弃疾年仅23岁。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打击了金人,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这种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的豪迈壮举,一直是鼓舞后世军民英勇抗敌的典范,在历史中大书特书永垂青史,你说这个书生血性不血性。

再说一个文人虞允文,民间流传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他身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在国难危急时刻,他以一介书生身份只是前往采石犒军到采石时,朝廷派遣的地将还没到,当地只有一万八千人残兵败将,千钧一发之际,虞允文也来不及考虑自己的身份,毅然决然的担当起了抗金之责,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临危不乱,指挥若定,采取精兵以待,示敌以弱的战法,合理配置兵力,连续作战,配合大军齐心协力,挫败了企图南渡侵犯的金军一万八千之兵,打败了40万金军取得了采石矶大战一战成名天下知,也鼓舞了宋朝的抗金士气。他以后的出将入相,不是靠文名,更多的是显赫的战功,真正的实力派人物,无人可以匹敌。

    当然,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特别是文人,能够在国家安危之时挺身而出,体现文人报国的强烈担当精神,并激励着一代一代爱国人士为此而前赴后继建功立业。这样一种精神,在中国这片源远流长的大地出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分析其精神内核,怕是怎么也不能不说宋代文人张载所总结的那句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句为万世开太平,就足以让这些表面上弱不禁风的文人为之而勇于牺牲不畏艰险了。后来的明朝人顾炎武更是于清军入侵之际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这鼓舞多少中国人包括文人在内为之激赏赞颂继承。后来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中所讲:“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也是和这句名言两相契合的。当然要讲到这个,共产党的队伍里那些下马赋诗,上马杀敌的角色更是灿若星辰不胜枚举的。真实的将帅不再罗列,举一个影视剧中的人物,人们都知道的《亮剑》中的政委赵刚吧,他可是北平的高才生,因为抗战而来了李云龙的独立团,起先李云龙看不上他,哪知在后来的战斗中赵刚的一枪杀敌和表现的谋略与技战术让其刮目相看,从此而结成了生死之交。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才武略报效祖国的精神从没有过时,并在新时代的今天激励人们效仿先贤继承发扬。

    (文中有引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