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写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地震之时
(2022-09-11 10:45:20)
9月6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截至10日14时,地震已造成88人遇难,30人失联。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国家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各方救援力量吹响集结号,向灾区进发开始了紧张的抢险救援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体制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尽显无遗,让人们再次感受到祖国力量的迅速和强大。
想到这个事件,再联想前期重庆璧山北碚山火,真为川渝人民祈祷,干嘛总是多灾多难,虽说是多难兴邦,可是这样的灾难毕竟如果可以避免,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真心为他们祈福的同时,又不免想到发生在2008年汶川发生的离去不远的那场巨震,想到在那场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不由心生几分悲意,意绪起伏有所不平。
对于那场地震当天的一些事情,远在异乡的人们可能不甚了了,但对于此后的第七天里发生的那件事儿,怕是印象仍存难以忘怀,说说我在那天里所经历的事儿吧。
2008年5月19日,距离“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了整整七天,按照民间的说法,在逝者死去的第一个七天里,也是祭奠的重要一天。政府与民间感同身受,也决定这一天举行国家公祭,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举行国家公祭在我印象里是为数甚少,这一天的到来,对于人民来说,沉浸在巨大悲痛的百姓而言,也是期盼着这一天,能为逝者做些什么,好安慰死去的魂灵,也是力所能及的表达哀思,祈愿死者一路走好。
政府与人民的心是连在一块的,这一天,国家做出了举行国家公祭的决定,可谓顺民心合民意。这一天,国家发出的公告,通知全国公祭活动的具体安排,包括下半旗、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暂停行驶、全国停止娱乐活动、向逝者默哀,此前的几天里,公共媒体也通过各种途径反复滚动播放着国家的这一安排,全国人民也都在为数十万同胞的遇难沉浸在悲痛之中,衷心拥护国家的安排。行动无论是何种方式贡献无论是大小,只要是有这种表示,都是体现了血浓于水的骨肉情谊。
5月19日的那一天,我正在乡村里有事,那天,午后的阳光普照大地,乡间的风缓慢无声地吹拂在身上,村庄里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放眼望去,居然不是苍翠而显得有些晦暗,田野里的庄稼在午后的风中也是绵软的随风摆动,此时的村庄也是显得静默安静。到了2点28分的时候,随着凄厉的警报响起,默哀仪式正式开始。
此时,可以想见的是,全国瞬间静止了下来,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党政机关,无论是军营,还是乡镇,无论是车辆,还是船舶,无论是都市还是村落,从中央到地方,人们矗立默哀,一袭黑衣要朵白花,寄托了无限的哀思。
正在村头的我和我的一个同事,也驻足矗立在村庄的一个水渠边,面得四川的西南方向,低着头,双手垂直放在腰间,此时,远隔千里的汶川地震那山崩地裂飞沙走石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房倒屋塌墙倾楫催的巨大破坏就仿佛是身边,电视中人们大呼小叫四散奔逃的惨状的画面在眼前闪过,财产人员的损失的情景也历历在目,人们眼中溢着的泪水宛如滴落在自己的身上,心中凝聚着巨大的悲痛,悲中从来,眼睛不禁酸涩起来,此时无声的微风仿佛也停止地吹拂,连村庄的鸡鸣狗叫也消失殆尽没有了一丝声响,树叶本来还在哗哗作响,此时也耷拉在枝头悄无声息,或许是万物有情感同身受,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说的不也是这种情景吗?
“5.19”,这在日历上很普通的一个日子,在那天里成为民族心中永远难以忘记的痛,举国同哀山河同悲,河水啊,仿佛停止了奔流,群山,也似乎低下了高昂的峰峦。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再一次遭遇到同胞失去最可宝贵的生命的痛悲,多少个家庭因此而失去的笑意,黑纱低垂在亲人还仿佛是昨天的笑脸,泪水却已是模糊了人们的双眼。
在这已经过去了14年的时间里,那一天的悼念情景依然映照在我的眼前,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无论是在震区的人们,或罹难在当地。身处远方的人们,也无不为处在当地的亲人在祈祷祝福,就是如此,灾难发生了几天里,要么是通信讯号不通,要么是真的就杳无音讯,等候是最为焦心的感觉,一些心理不那么强大的人,也开始几近崩溃,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都是这个内容,说着间,我们旁边的村里就传出了有在四川打工的亲人遇难的消息,让旁边的人们感受四川虽远,但有亲人再也还就是咫尺之间山水相连人心相牵。也因为这场地震,人们记住了谭千秋,也记住了“范跑跑”,人性的光辉和阴暗也在这次犹如大考一样的灾难面前彰显无遗,还有被救在怀中或许因为感到安全而不再哭泣的长大了的肖雅雯和她那个略显羞涩的兵爸爸盛于峰。这里还要记下一笔的是在这次泸定地震里“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为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毅然决然放弃逃生机会选择拉闸泄洪的四川泸定湾东水电站的罗勇,虽然最终获救,但这一壮举却让这普通的名字在这一刻是那样响亮,让人们为他点赞。
今天的人们,或许对这场远去多年已久的灾难远没了切肤之痛,却因为这次甘孜泸定地震又一次唤起,再因为今年夏天河北唐山的那个烧烤店伤害事件,民族的记忆又被46年前的唐山“7.26”造成同胞遇难24万人的大地震记走而愤怒中再起悲思。
虽然讲是“多难兴邦”,并不是不对,这是战胜灾难的人们坚强的回答,但,毕竟,这样的灾难,没有人会欢迎。处在民族复兴进程不可阻挡道路上今的日中国,更希望用安全无虞得耀眼的成绩实现这种复兴,让灾难远离中国,让人民众生平安,用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祈祷生命安康,才是人们新时代对平安无恙的最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