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方”夜“谈” |
再认是情感的:
[……再认是有情感性的,一种熟悉感……再认是承认一个观念或一种物体是熟悉的。所以或许我们有理由说,为什么穹隆相对地是脑中的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但对记忆却是不可缺乏的。在那里对情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再认所必需的熟悉感……穹隆或许是与传递情感有关的冲动的最主要的通路,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通路,可能有其它的后备通路,在呈现较不熟悉的观念或物体时,通过这个通路可产生某种再认、某种熟悉感。换言之,很长时间以前的和经常重复的老经验,当重新体验时,通过除了穹隆以外的其它通路,可能是可以唤起一种熟悉感的,而要再现较近的经验时,则要求再认的情感功能的完整了](《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这种单纯对自己经验的再认所唤起的高度情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当我们和一位分别多年的老友重逢时,总是特别感到亲切。这刚见面时所伴随的、突然而来的情感几乎使我们无法想到什么具体的事情,亦就是说,来不及想到和老友曾经是怎样地友好,怎样地度过美好而欢乐的时光。如果邂逅的是那朝思暮想的人,我们几乎会长久地说不出一句话,热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的确是夺眶而出,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泪水时,便会不自觉地抑住情感的冲动,泪水便成为多余物了。为什么要流泪呢?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为什么在抑制自己、注意自己的矜持之前竟会如此地惊喜呢?不知道。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想法,任何此刻的环境均被抛至脑后。在相见的一刹那,这再认的一瞬间,世界已经消逝,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占据着我们,而当我们意识到对方到底是谁时,当我们要开口说话时,这种情感便趋于平静,我们已进入了另一占据境,纯情绪的占据让位给思维的占据。
且不说这种极端的情感喷溢的场合。当我们久居异地它乡时,对老乡不是常有特别的情感吗?我们出差时,遇到一位本单位的人,不是特别地高兴吗?虽然这个人我们过去从未打过交道。无论我们怎样地对自己的工作单位不满意,如果在电视、报纸上偶尔见到它的名字不也颇有些得意吗?更不用说,我们对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了的那种怀旧情结了。无论是对我们的故土的一往情深,尽管它可能贫穷落后;还是对母校的怀念,尽管我们在校时,曾对它满腹牢骚。
但是,再认不单纯是消极的回忆,也就是说,我们要立足于“情境”的再认,在“情境”的形式性上把握“再认”这个概念,不要把它同简单的“认出”相混同。为此,我们要继续做些详细的分析。
首先,即使是单纯的回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对一种事件、经历的系统而连贯地回忆意味着将这一事态“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有着序列性与逻辑性的情境,需要我们组织事实,分拣事实,将它们以一定的结构、重点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个过程是种高度的抽象思维的活动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特别强调总结的重要,而善于总结的人是创造力强的人。同时,任何记忆倘若不对记忆的内容进行这种整合或事后再加工,就往往被遗忘。因此,良好的记忆力总是意味着个人高度整合事态的能力,在这种整合的情势中,一方面记忆变得简单了,一方面记忆的东西难以忘却(可以参见《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论》第九章,科学出版社)。这意味着,有意识地回忆不仅是学习与工作的必要,更是锻炼智力和创造力的关键要素。
第二,准确的回忆不仅需要个人高度的抽象能力,而且锻炼个人的完整的情感功能,这是我们前面所引的关于“再认”的一般话所揭示的。形象地说,准确的记忆,使个人生活在一种稳定而连续的现实感之中,不会因为当下的事件而改变自己对一种事物、一种友谊或人际关系、对自己某种决定的态度。通过再认,他总是把当下的事态与过去的相关情境进行整合,使其行为和情感表现出稳定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常常依据于当下事件改变自己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和态度,出现再认的困难,即再认缺乏明确的、稳定的指向。比如两个友谊不错的人因一件小事而闹翻了脸,一个人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够、或信念错了等等。说明个人情感功能的不完整或者说不稳定,情商学说的基础就在于此。
其三,当人们把所接受的经验、知识整合为完整的情境时,“再认”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因而使得创造力变得明显、简单了。这种“再认”就是指向一情境的分析性特征的过程性特征,使一事实能够顺利而准确地归位与还原,即常言所说的对一事态性质的准确分析和判断。
其四,情境的再认还具有这种特征,即从一种情境反射性地再认出另一种情境,这就是常言所说的“触类旁通”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比如说,根据自己组织一种活动的经验去组织另一种活动,或者根据自己的组织经验去设身处地地设想、虚拟他人的活动,想象某种未来的计划等,这种过程亦同样是高度的创造力的表现。
其五,情境的再认还具有“完形”的特点,即要求将当下情境按再认出的情境去完成。或者说,当下事态在我们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的对照之下,尚是欠缺的,有待完成的,因而促使我们去实现这种再认的完整实现。
完形心理学曾就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这一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当我们做一件事而完成时,则心里总会牵挂着,当我们好久没给一位朋友写信时,心里也总有些负担,一件计划要完成的事而未完成,总是令人不自觉地想着它的。反过来,这又提醒我们两点,(1)对于某些应做的事要及时处理,以免增加情绪负担;(2)如果想使自己集中精力完成一件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事,最好先计划好一个使自己据以再认的原始情境,并多反思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这样,通过再认唤起的“完形”意识会促使自己不断去做,由此解决了缺乏毅力或中途飘移目标的难题。
其六,再认的这种“完形”意识不仅是种内在的责任感,又是好奇心的基础。由于对始情境的再认构成了一种目标,当人们再认到目标,又具有相似熟悉感的情境作为判断的依据时,人们总是乐意去再现这个目标。其心理学的情绪基础依然是熟悉感,否则,人们的好奇心便会被遏制。这种好奇心可多见于孩子身上,比如三、四岁的孩子总是喜欢给你表演他会认的字,或背诵诗歌等。甚至对于动物,我们也可见这种好奇。
[巴特勒(1954)发现,如果按压杠杆可以打开窗户,使猴子能在短时间看到电动火车的话,猴子就能够学会按压杠杆。在实验中,巴特勒从不用食物、饮料或其它与已知的生理需要有关的东西来奖赏猴子,……当猴子学会了按压杠杆反应时,它们就得到一次观看电动火车30秒钟的机会。猴子似乎受到了高度刺激,它们可以连续20小时按压杠杆而兴趣不减。
哈罗、哈罗和梅约(1950)证实,猴子为了打开一个闭锁机,可连续工作数小时。如果猴子打开了闭锁机,它们再也得不到任何奖赏,猴子关心的只是闭锁机本身,并且一再试图打开它](《动机心理学》)
这种好奇心常见于人们喜欢问“为什么”上,这种问法通常只满足于一个答案,即一种“实现”。在人们缺乏类似的情境基础时,你若解释得出这个答案的过程,反而会使人们失去耐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再认”的魅力。人们自然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许多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而不会激起这里所说的“再认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熟悉的东西的“再认”反射性地在一瞬间内已经完成了。意识到这一点是容易的,只要当我们看到某些东西被改变时,自己的好奇心就出现了。在许多情形下,我们对于熟人、上司、朋友等总是不会“熟视无睹”的,在打招呼时,也总是伴随有某种情绪的、至少是有表情上的变化。
(作者:方礼勇,邮件:fangliy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