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 人是什么__人寻求情境的再认(连载7)

(2007-03-19 13:20:21)
分类: 天“方”夜“谈”

前面我们分析了占据的内容,但是,人们究竟是怎样选择其被占据的方式的呢?比如,在日常消遣中,为什么打篮球比下围棋更吸引我?为什么有些人打麻将比看电视有兴趣?有些人整天读书,整天泡实验室,有些人则喜欢休闲,有些喜欢看金庸的武打小说,有些人则喜欢看琼瑶的小说等等。

 

显然,固然我们是需要找事情做的,但通常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事都愿做,只要有可能,我们总是要做出选择的。那么,这种选择是如何进行的呢?或者说,诱发我们做出选择的动机是什么呢?本节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引入“刺激”这一术语,我们把引起我们反应的某种作用称为刺激。这种“反应”可以是一种外部可见的行为,也可以是诱发内心的某种想法或心理感受等。这种“作用”或者是外部的作用,或者是内部的影响。比如说,有人喊我们的名字去接电话,这是外部刺激,要求我们对之反应;早上八点钟我们必须上班,这个时间也是刺激。内部的刺激则指我们想到某事而需要我们采取行动,或诱发我们的情绪变化等。我应当给在外地的老朋友回封信;妻子要过生日了,我应当准备什么礼物等等。

 

显然,刺激总是因人而异的,可列出两点:

(1)同一刺激引起不同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同的反应或者是强度的不同,或者是反应方式的不同。

(2)同一经历中,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刺激。

 

这种特点可以使我们提出如下比方:每个人都是特定的选择系统,他只选择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表现为,1、对某些可能的选择充耳不闻,熟视无睹;2、对某一刺激反应有强弱程度的差别;3、同时出现的多个刺激,他会有所选择地接受某一种而压抑对其它刺激的可能反应。

 

进而,我们把这个比方发展为这样一个模型:人是这样一个信息相关器:1、任何出现的信息或者与他不相关,因而被他忽略了;2、或者与他相关,因而有相关程度的不同,并在相关的同时,压抑了其它的相关;3、当面对的刺激唯一时,总是要引起他的反应的。这是占据原理的直接体现,它表示,人这个信息相关器总是要求处于工作状态(注意:这是与机器的关键区别)。为了人性化些,我们用一个词代替“相关”一词,称之为“再认”。

 

当我们提出“再认”这一概念时,我们用它意指选择一刺激作为被占据内容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占据是以情境为内容的,只有当把一刺激“再认”为情境时,才可能实现占据。

 

任何一种刺激呈现时,即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时,都相当于提出了一个问题,只有当这个问题产生于我们所熟悉的背景与环境、觉得有解决的可能性时,我们才能回答它(至于我们是否必然要回答它,则又是一回事)。不能再认的刺激相当于孤立的奇点,思维无法在那里停顿、逗留,只有逃之夭夭。当我看到“门德尔松”这四个字时,如果从来没有关于这个词组的知识信息,不能与我们过去的常识或知识、经验沟通起来,我们就难以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时,由于我们认识这几个字,尤其注意到“松”这个字,我们很可能把这个词组认为是一种松树名。当我们被执意要面对这几个字时,我就得继续以我们经验的再认去实现、追踪,如做文字游戏、发生联想,将四个字分别开来,或两两组合,或认为“门德尔”是一个欧洲人,用这个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松树的属,因而他可能是位植物学家等等。如果一篇音乐文章中见到这四个字,我们便可以将之确定为一个人名:“他”或“她”是一位音乐家。

 

所以,那吸引我们关注、诱使我们被占据的对象首先应当有一种基础,即我们自己事先对该对象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又是很抽象的,因为,它未必是基于对“物”的熟悉,而是基于情境的熟悉。要理解这点,就要把握住,任何占据过我们的对象都是一个情境。抛去这种情境,就没有这个对象的存在,它是一个奇点,无法进入并占据我们的感觉。

 

(作者:方礼勇,邮件:fangliyong@vip.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