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方”夜“谈” |
当我们想起一个朋友时,我们立即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形象、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行为特点、处人态度、与我们的共同经历等等,甚至我们许久还没反应出来他的名字是什么。反过来,当我们面前放着三个字,并被告诉是一个人的名字时,我们就要追问,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干什么的等等。也就是说,这三个字所组成的名字,只能使我们略微注视一下,便无法继续占据我们的思想。若要实现继续被占据,或者说,要继续关于这个名字而想些或说些什么,就得需要其它的有关资料。
这类现象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它表明,我们对被占据的内容有特定的要求,这种内容应当能够被我们占据。
对占据内容的选择可能是自由的、随意的,比如明天中午吃什么饭菜;也可能是强迫的、必然的,比如明天必须上班;也可能是欣然向往的,比如晚上有约、明天郊游等。在这些种选择中,对占据的内容本身都有着一种普遍的要求。我们把这种普遍的要求暂且称之为“情境”,然后看看,我们赋予这个术语以什么特征,也就是说,术语的名字是次要的,我们主要是看,这个术语所具有的特征能否表达我们的需要。
1、占据没有奇点
2、占据内容的完整性
在内省或反思之中,我们同样也想象不出绝对的、非整体性的对象。我们想象一个半马半牛的东西,它也是一个整体。一个“半人半鱼”的东西,叫“美人鱼”如此等等。因此,任何可被观察或反省到的、因而能被人所占据到的对象都是由相对完整的局部操作所联系起来的。这一点说起来有些抽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它:人们的感官和思维的分辨力是完整的,任何能被分辨的东西就是相对独立的东西,就是有内容的东西,因而就具有相对的,因这种独立性的内容而存在的整体性。
3、占据内容的过程性
4、占据内容的分析性
5占据内容的模糊性
其一:在任一占据过程中,当我们被一操作占据时,就会忽视其它的内容。比如说看电影、电视时,当我们专心地倾听演员说话时,就不容易注意清楚他的动作、伴奏音乐、身旁其他观众的评论等等。
其二:由于缺乏适当的知识和语言表达工具去捕捉和描述某一过程,该过程便是模糊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看一场音乐会,我们的确在倾听,但反应常常是“好”“较好”“差劲”之类的。
其三:记忆和感觉的限制。我们总能认出自己父母的形象,但除非专门训练,我们无法描述他们,事实上,连在记忆中清晰地再现也十分困难。回忆的东西常常是朦胧的一种空间意象。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我想不起他到底是什么样子。但一见到他,准能认出。”
其四:我们不知道如何论起。也就是说,我们大脑里存贮了大量的记忆,但是没有某种指示物,我们就想不起来。比如一场足球赛中有许多精彩片断,别人说起时,我们总能想到:“对,有这么回事”。但当自己说,又往往脑中空空。
6 、占据过程中的情绪性
如果我们留心一个人专心地做某件事,他或者是专心地写信、读书、做一件工具、解道数学题,搭积木,或者是与别人做游戏,如下棋、打牌等,都会发现,他的面庞常常带有兴奋的色彩。做某事时越专心,他也就表现得越紧张,因而有明显的兴奋性情绪表现出来。当我们说占据过程的情绪性时,就是指专注地被占据时所伴随的情绪。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调节,往往是快感的,鼓励、诱使人们继续保持他忘我地被占据的倾向。
通过上面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占据总是需要内容的,这种内容具有上述六种特征,我们把它称为“情境”。情境是我们对专一地占据我们的内容的抽象。
(作者:方礼勇,邮件:fangliyo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