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 人是什么__人寻求什么样的被占据(连载6)

(2007-03-19 13:18:53)
分类: 天“方”夜“谈”

当我们想起一个朋友时,我们立即就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形象、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行为特点、处人态度、与我们的共同经历等等,甚至我们许久还没反应出来他的名字是什么。反过来,当我们面前放着三个字,并被告诉是一个人的名字时,我们就要追问,这个人是男是女、是干什么的等等。也就是说,这三个字所组成的名字,只能使我们略微注视一下,便无法继续占据我们的思想。若要实现继续被占据,或者说,要继续关于这个名字而想些或说些什么,就得需要其它的有关资料。

 

这类现象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它表明,我们对被占据的内容有特定的要求,这种内容应当能够被我们占据。

 

对占据内容的选择可能是自由的、随意的,比如明天中午吃什么饭菜;也可能是强迫的、必然的,比如明天必须上班;也可能是欣然向往的,比如晚上有约、明天郊游等。在这些种选择中,对占据的内容本身都有着一种普遍的要求。我们把这种普遍的要求暂且称之为“情境”,然后看看,我们赋予这个术语以什么特征,也就是说,术语的名字是次要的,我们主要是看,这个术语所具有的特征能否表达我们的需要。

 

1、占据没有奇点   任何占据我们的对象都应当是有内容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思考、想象、从事之、即无法感觉它。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或能够知道,该对象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能与某种知识、经验或现象联系、沟通起来。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不会使我们去思考、或对之采取任何行为。亦就是说,它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因而也就不存在。反过来,我们也确实举不出任何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当我们想举一个例子时,这个例子就经我们想过,因而占据了我们的思维。而当我们想举一个例子时,又总是根据某些已知的东西来构造它,它或者是我们经历、某些传闻、某些掌握的知识、工具、自己使用的语言等等。

 

2、占据内容的完整性   设想我们观察一个人在篮球场上同伙伴们打球。他或者运球,或者投篮等等,这些操作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操作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就是说,当我们观察一种行为时,这种行为总是可以被分解为一些相对独立的各种动作、形式,每一动作都具有完整性的特点,而可观察的行为就表现为这些动作的连续呈现。一个人走路时,他总是一步一步地走。当我们说:“向左迈半步”时,只是指“向左迈出一步,这一步的步幅相当于约定步幅的一半”,并不是说,真的存在什么“半步”。有人会说,“如果我迈出的步子停在空中不落地,这不是半步吗?”这不是半步,我们把这种“步子迈出而脚不落地”的整个动作取了个新的名字,比如叫做“凌虚步”之类的。

 

在内省或反思之中,我们同样也想象不出绝对的、非整体性的对象。我们想象一个半马半牛的东西,它也是一个整体。一个“半人半鱼”的东西,叫“美人鱼”如此等等。因此,任何可被观察或反省到的、因而能被人所占据到的对象都是由相对完整的局部操作所联系起来的。这一点说起来有些抽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它:人们的感官和思维的分辨力是完整的,任何能被分辨的东西就是相对独立的东西,就是有内容的东西,因而就具有相对的,因这种独立性的内容而存在的整体性。

 

3、占据内容的过程性  根据前面的分析,过程性就容易理解了。任何一种经历,不管它是可观察行为还是内省行为,均是需要时间的。这种行为既然不存在奇点,又具有个别操作的完整性,就作为一个过程被表达出来。过程性与上述的整体性的关系是这样的:任一过程是由一系列个别的、连续的、相互独立的整体性操作构成的。反过来,亦可以将一个过程本身视为一个整体。这样,过程性主要强调我们考察的一个范围,操作的完整性则构成了该范围中的局部内容。

 

4、占据内容的分析性  所谓分析性,是指当某一占据对象占据我们时,总是以某种性质实现占据的。比如说,当我们谈及某个人时,我们总在是从某一方面去谈他。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占据内容的丰富世界,他所占据我们的只能是他这个世界中的某一区域、某一方面。当我们提起孔子时,我们通常并不考虑他的家庭、他的外貌,常常是指他的学说,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或者政治家或者一实践家的孔子。如果我们事先没有这种约定,则会出现歧义。比如说“他是谁”这句话,我们就觉得话问得不清楚。“他是张三”“他是李四的同学”“他是局长”“他是高级工程师”这几种答案会恰好符合同一个人。在通常的谈话中,对这种问话不易出现误解,因为双方已清楚要谈论的是什么,否则,答话的人就要尽可能地多说几句,以便使问话者满意。

 

5占据内容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指,虽然我们被一事态占据,但对被占据的内容有时也不是很清晰的。它表现为:

其一:在任一占据过程中,当我们被一操作占据时,就会忽视其它的内容。比如说看电影、电视时,当我们专心地倾听演员说话时,就不容易注意清楚他的动作、伴奏音乐、身旁其他观众的评论等等。

其二:由于缺乏适当的知识和语言表达工具去捕捉和描述某一过程,该过程便是模糊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看一场音乐会,我们的确在倾听,但反应常常是“好”“较好”“差劲”之类的。

其三:记忆和感觉的限制。我们总能认出自己父母的形象,但除非专门训练,我们无法描述他们,事实上,连在记忆中清晰地再现也十分困难。回忆的东西常常是朦胧的一种空间意象。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我想不起他到底是什么样子。但一见到他,准能认出。”

其四:我们不知道如何论起。也就是说,我们大脑里存贮了大量的记忆,但是没有某种指示物,我们就想不起来。比如一场足球赛中有许多精彩片断,别人说起时,我们总能想到:“对,有这么回事”。但当自己说,又往往脑中空空。

 

6 、占据过程中的情绪性  情绪性常常表现得不那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极强烈的情绪,而忽视了伴随着行为过程中的轻微的情绪。当极强烈的情绪出现时,我们可感受到一切行为都受着情绪的指挥。比如张三发怒了,他的动作、声音、表情等都因发怒而夸张变形:他的眼睛喷着火、面目涨得通红、身体在颤抖,说话像是在咆哮、狂吼。李四喜不自支时,走路步伐轻盈,满面春风等等。而当情绪的表现没有以这种高度夸张的形式体现出来时,就容易被忽视,只有当人们仔细观察或内省时才会注意到。比如,思念时所伴随的甜蜜、惆怅与忧郁的情调;和别人闲聊时所伴随的轻松愉快的心态;工作得心应手、富于节奏感时所伴随的愉悦心情;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的如释重负的喜悦等等。

 

如果我们留心一个人专心地做某件事,他或者是专心地写信、读书、做一件工具、解道数学题,搭积木,或者是与别人做游戏,如下棋、打牌等,都会发现,他的面庞常常带有兴奋的色彩。做某事时越专心,他也就表现得越紧张,因而有明显的兴奋性情绪表现出来。当我们说占据过程的情绪性时,就是指专注地被占据时所伴随的情绪。它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调节,往往是快感的,鼓励、诱使人们继续保持他忘我地被占据的倾向。

 

通过上面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占据总是需要内容的,这种内容具有上述六种特征,我们把它称为“情境”。情境是我们对专一地占据我们的内容的抽象。

 

(作者:方礼勇,邮件:fangliyong@vip.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