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方”夜“谈” |
本章,作者讲了几个命题:
1、传宗接代。我觉得传宗接代在中国的重要性主要来自“儿子继承制”,本来是长子继承制,但是,由于中国医疗和生活条件太差,孩子太容易夭折,只有多生几个备用。即使如此,还总有皇帝找不到儿子作为继承人的。
我们曾经推测过,在孔子时代,承袭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几乎是唯一能够保持身份的方法。大量的世袭家族掌管着国家的各个职能:天文、历史、祭祀、水利、建筑、医疗、军事、官吏等等,这些管制完全是世袭制,对其他族是禁入的,跟老百姓则一点关系也没有。老百姓分为两类,一类是奴隶,一类是平民。前者直接隶属于贵族,做各种各样的活。偶尔有被贵族看中而飞黄腾达的,如百里奚。后者则是自由民,在城帮里面生活,靠为小商贩、小手艺谋生,如苏秦。孔子应该是出身于与祭祀习惯的贵族家庭,所以,他能够和国内大贵族们混在一起,进入他们的圈子,同时,也能够自幼演习礼仪,能够识字(这是多么奢侈的条件啊!),还有足够的钱财周游各国(居然还能够有马车)。
顺便说写题外话,以免我自己忘记了。儒家当时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祭祀、礼仪,是一种谋生手段,这样,就能够解释孔夫子为何有弟子三千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来学习什么?既没有教材,也没有看见军事、经济之类的东西,孔夫子和弟子在一起传授的是古代礼仪。着就解释了《论语》的风格。和“四书五经”“周易”“老子”等不同,《论语》不是系统的论著,而是弟子们日常社会的记录。彷佛是孔夫子教学之余和弟子们就时事的信口议论,既没有逻辑性,也没有系统性。这样的书籍被当作经典是最好不过了,因为它没有逻辑,最容易被解释。
再说回来。既然是承袭制,孝心就自然十分重要了。承袭制从皇权的角度一直延续,对于官僚阶层也存在着,只是没有那么长久而已。从百姓的角度,由于生活资料极其缺乏,晚辈继承对晚辈自己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这个现象在当代也依然有价值。同样,有孩子照顾自己的晚年也十分重要,由于家庭没有积蓄(粮食之类的积蓄没有用,钱则是最缺乏的),一旦自己不能劳动了,生活就成了问题,所以,必须有人奉养。唯有中产阶级不怎么关心奉养问题,因为他们手中有钱,钱的好处是不像物质资料那样容易变质,而且随时可以换的生活资料。但是,在中国古代,恰恰缺乏中产阶级,这样孝心自然就是最迫切的问题。对于现代的城市人,有人奉养的迫切性大大缓和了,因为城市居民不生产生活资料,他们赚取的就是钱,这样,存钱、保险或者从事金融投资养老以及退休金等是更可靠,传宗接代也没有什么实质的价值。
2、“孝”,对上辈的责任。根据上面的分析,在继承制下,如果不孝的话,其代价是非常大的。由于没有法律保障后代注定能够分得遗产,这样,如果不孝而被剥夺了继承权就不值得了。这个论据和社会的生活资料极度缺乏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够理解其中的重要性。一旦社会中存在了能够让人们自己获得自己的经济能力的社会,也就是说,不靠遗产,自己也有能力过得下去的话,相对于自己的收入,损失不大的话,“孝”就被抛的远远的。形式上的孝仅仅时为了获得其它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3、过于讲“礼”。其实,礼是十分讲究的词汇,跟平民是没有关系的,仅仅存在于贵族、官僚阶层。一般都误解了“礼”的应用范围。这在西方也是一样,西方的礼也主要是存在于贵族中间的,并且将之当作和平民的主要区别。另外一种区别是“文字”。有身份的人使用的语言是不同于百姓的。在中国用文言,在18世纪,西方几乎都推崇法语。
4、中国文化中,缺乏没有对“妻子”“孩子(女儿、儿子)”的责任。这一点也是儒家致命的弱点之一,但倘若我们前面推测的是正确的话,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按照我们刚才的推测,儒家的核心是祭祀学,因此,主要是对祖先的礼拜,对孩子、妻子就不会涉及。后代不断有文弥补这些,我们熟悉的三字经、千字文等都对这些义务做了规定。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极其看中的,孟母择邻就是典型的例子。《论语》中都是些教师和成年学生之间的闲谈,自然很少涉及这些事情。对妻子也有举眉齐案、相敬如宾的道德。女人在中国的地位应该是非常大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皇后掌权的事情了,武则天能够当皇帝而没有天下哗然,则说明了中国人对女性的独特认识。
母亲、儿子是家庭的双核心。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亲是不管家务事情的,所以,一切家务、教子的事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中国的母亲承担了十分沉重的责任。家庭的贫困,她需要尽力解决,经常,她的经济贡献要高于当父亲的。孩子的衣食住行都是她考虑,掌管着家里的所有事务。表面上,她的丈夫是她必须敬戴的,但是,在实践上,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丈夫不参与家里的事情,也就失去了事实的发言权。丈夫因此要么是粗鲁地管教孩子,要么是甩手掌柜。这样,孩子就总是站在母亲一边。孩子和父亲永远是远离的,而和母亲则是沟通频繁。这样,家庭里面出现争议的时候,父亲通常是孤立的。如果,做父亲的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那么,家庭成员对他是敬而远之。如果,父亲没有经济实力,那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待着别说话,否则,做儿子的就会收拾他。
这样,母亲以自己的勤劳换得了自己在家中的威严和无上的地位。这种地位需要熬,熬到她丈夫体力或经济地位下降,熬到她孩子有了经济发言权。在《红楼梦》中得贾母、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母亲乃至岳飞的母亲等等都是典型。谁知道岳飞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