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双边多边经贸关系,抢占全球车市
(2011-11-01 14:45:02)
标签:
经贸合作东盟欧盟吉利汽车汽车 |
分类: 汽车评论 |
巧借双边多边经贸关系,抢占全球车市
文\周丽君
在10月28日开幕的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吉利集团公关总监杨学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句有意思的话:希望能够借助此次澳门车展,提升吉利品牌在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等葡语国家的影响力,为下一步吉利进军葡语国家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车型相对经济实惠,我国车企出口海外市场的整体战略,大体是“先亚非拉,后欧美日”。杨学良的话,则从战术层面,诠释了我国车企推进汽车出口的具体策略。
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预计将达到80万辆。总量并非太多,与日本、德国等几百万辆的出口,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的增速非常明显,中汽协统计,前9月共出口汽车61.40万辆,同比累计增长59.76%。也令国际巨头,有些胆战心惊。不久之前,菲亚特的CEO塞尔吉奥·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对全球其它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
中国车企的海外出口,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亚非拉市场。也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日市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杨学良透露的出口战术,也在情理之中。
在葡系国家中,有发展中国家安哥拉等,也有发达国家葡萄牙。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如澳门回归后,在经贸上,依旧与葡萄牙保持着紧密合作。如吉利汽车借道澳门,或许就能比借道其它非葡系国家,更快进入发达国家葡萄牙。
如何巧借国际社会双边多边的合作经贸关系,也是近几年,中国车企出口海外市场考虑的核心问题。
近几年,中国车企出口海外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在海外直接设立组装厂,或制造厂。但很多国家,不同于中国,幅员辽阔,市场巨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或面积,甚至还不及我们的一个省,其市场空间相对有限,甚至不可能独立消化掉我们一个外海工厂的产量。
所以,中国车企在扩展和布局海外市场,不得不考虑各种双边多边的经贸合作,实现对区域市场的辐射。诸如吉利在乌克兰的布局、奇瑞在巴拉圭的布局等,看重的不仅仅是乌克兰或巴拉圭,而是欧盟和南美市场。
在与双边多边经贸关系的博弈中,最为典型的,或许就是中国车企在东南亚的布局。
东南亚各国,不仅有致力于经济一体化的自身多边组织东盟,而且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等重要市场,都有致力于促进经济自由化的双边经贸协议。如能在东南亚立足,对促进中国车企在全球,尤其是在东亚的扩张,会发挥重要作用。如吉利汽车,就拟在印尼设厂,并借此辐射其它市场,包括周边发达国家。据当地生产基地总裁Budi Pramono透露,吉利这次的投资总额高达20亿美元,基地生产的车型主要出口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大洋洲。
待乌克兰等也加入欧盟后,相信也能为吉利等中国车企进军欧美日等一级车市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