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歌唱得鬼哭狼嚎,但多少能记住几句歌词。如前几年挺流行“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其实到目前为止,我还在猜测女孩心思。
同学们经常抱怨生不逢时,忧郁不得志,在校园一副邋遢像。也曾有人为我打抱不平,认为我更适合生活在文革时代,在他看来,那是个激情洋溢的时代。吓得我一身冷汗,如是此,或许我正拿着皮鞭教训“臭老九”。
很多东西,没个底,就像女孩心思。但很多东西本该清楚,却不清楚,挺让人遗憾。就像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却不知道自身在这个环境的价值,不明白什么是自我。
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寻找到部分自我,但另一部分,则需要环境中其它因素发挥作用。我们之所以进大学,就在于希望大学帮助我们寻找到另一部分自我。
不少同学在学生会、班级任职,偶尔聊上一阵。至于如何筹划、施展报复之类的言论几乎听不到,而如何请客、拍马屁、勾心斗角之类比较隐晦的往往一大套。很多同学、老师都挺不错,不过体制让他们欲罢无能,无奈接受所谓的“理性”,类似王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有些曾是好友,但任职后,相互看不惯,路上碰见勉强应付下,有的也懒得打招呼。
我并不是纯粹的道德囚徒,非得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才开心。但是当人人都以小人居之,想必没有谁会开心。魏忠贤独揽朝政,不也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吗。
自我意识在于塑造完善自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之四有新人教育从小耳熟能详,它们也正是自我之核心。而我们却忽略了环境自由,没有环境自由,个体难以独立,即使独立,也难以被承认。环境不自由注定自我之毁灭。
刚开始竞选班级、社团、学生会各要职,各个豪情壮志,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信念。体制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吞噬理想、追求,选举之后大多沉沦。每当听到学弟学妹在选举台上意气风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不仅为他们捏把汗,也在祈祷扭曲人性的制度有所改进。对于大多数同学,大学四年就像滑梯,激情一滑而下,到了大四,或许只想着尽快摆脱学校。当然,很多同学对大学还是很有感情,如毕业时总不忘留影。但是,我们对大学的感情不是基于大学给我们塑造的价值,而是仅仅局限于这里曾经有我们生活过的足迹。
大学理念没有确切解释,而培养独立、完善人格却是约定成熟的。这也经常被校长挂在嘴上,而他领导下的学校体制却背道而驰。
结尾时,突然回忆起一位同学在毕业前夕曾如此感叹:大学四年,酒肉一堆;大学毕业,一丝不挂。
200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