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不少人认为大学就像赚钱的企业,不过由于大学存在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使命,似乎没有哪家大学敢明目张胆标榜自己以赢利为目的。至于是否静悄悄学习,要看你的眼力。
百姓仅是根据感触想当然而已。必定当今社会存在诸多以赢利为目的教育培训、中介机构,如新东方;又加不少以教育为己任的学校巧立名目、蓄敛钱财;或如南洋教育集团春光乍泄后顷刻崩溃……诸如此类都很容易让人思维扩散,因此,请允许和理解人们对大学就像赚钱企业的认识。其实某种认识被普遍认可,大体也可断定存在此现象。
扩招后,由于民办学校高收费,被认为最接近企业。民办大学经常喊冤,声称高收费合情合理,有的也委屈说迫不得已。我就读的浙江万里学院干脆说自己不是民办大学,但政府一时也不接纳。民办高校的圈子不愿意参加,公办高校的圈子又进不去,搞得我们经常笑话自己是没人要的淘气宝。但我相信这是非常短暂的现象。
判断大学是否按企业思维运作,仅以收费为标准是非常片面的。关键在于考量大学是否按企业思维运作。当今企业思维大体如下:品牌包装、营销策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
就我自己的看法,企业思维的四个方面我就读的浙江万理学院都有触及。
浙江万理学院最引以为豪的是品牌包装。在国外,尤其在英国,其知名度远高于北大、清华;最值得称道的是营销策划,以引领教育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不仅成功改制,而且迅速壮大,甚至引入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筹建宁波诺丁汉大学;最矛盾的是人才管理,浙江万理学院教员课时平均高于传统大学一两倍,但教学质量并不见得好于传统大学,教员却叫苦不迭,苦诉自己被当牛使;最具争议的是财务管理,由于学校按教育成本收费,毕业班学生因将近半年不上课,认为学校有必要返还半年学费,此事每年都搞得校长焦头烂额,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我还惋惜自己的重修费,中央三令五声严禁各校收取学生重修费,学校却一意孤行,顶风作案。
浙江万理学院在效法企业运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原由除自身不断开拓创新外,很大原因则是中国教育改革滞后。某些方面失败的根源是大学与企业的本质区别,企业员工加班加时,往往可以圆满完成工作量,而教育作为一种急需创造性灵感的工作,压榨,往往适得其反。
果真按教育成本收费,则是教育史上最大悲剧,几乎没有多少学生可就读,因为教育成本无法估量,即使硬件成本也不是大多学生可分担。四年新闻生,我几乎没碰过任何新闻教学器材:即使新闻专业比较重要的摄影课所需的照相机,还得学生自各掏钱卖。有同学抱怨摄影老师真不是东西,没上几堂课,花了他三四千。幸好我只花一两百买个傻瓜机,事后才知,我也被人耍了,那个破相机也就七八十;至于电视新闻课,连摄影机也没见过,更别说摸一摸,其实,我非常憧憬能扛一扛那个笨家伙,觉得自己挺适合干体力活;几台老式DV机,脾气倒不小,申请过程特烦琐,如果思想不行,老师劝你赶紧打退堂鼓,免得他承担风险。我深知思想不行,也根本没去申请,只在不少私人DV里过把瘾。花了好几百万搭建的电视新闻制作中心,除了给学校形象工程添砖加瓦外,我看也没做什么好事。不过我挺庆幸终于目睹过了,那是非常难得的机遇,某门考试全院就我重修,考试那天,我非常荣幸得被老师安排到这间非常神圣的房间内完成同样神圣的补考。考试也就翻翻书,特简单,但心痒痒,为什么我就不能用这些“二手货”亲手制作个新闻短片?
其实,我们学校所主张的按教育成本收费,类似于企业所主张的按营运成本收费,至于收费是否仅是平衡资产负债表,那不得而知。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大学效法企业理论运作,诸如组织行为学等都是可被企业、大学共同借鉴。至于他们如何把握,我不清楚,必定没出过国、流过洋,也没和老外交流过。但国内大学必定经常耳闻目睹,更何况天天在眼皮底下的浙江万理学院。
事情也非常简单,大学见解企业可取之处,未尝不可。无论效法成功否,只不过还得追问一个严肃问题,大学路在何方?
不是企业的路,而是大学自己的路。
最大悲剧是大学人不知道自己的路,而把企业路认为是大学路,不仅一意孤行,而且偏执己见。按照他的思维他的确没错,我们也不能说他错,但究竟谁有错?
200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