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早铸制的三种“壹圆”银币

标签:
货币历史收藏分析研究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清代货币制度的“两圆”之争,从机制币诞生之日:光绪十五年(1889年),就已见端倪。两派互斗了二十余年,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上谕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面额单位为圆、角、分、厘”的新币制。两方才不情愿地落下了互斗的帷幕。
“两圆”之争的二十余年中,曾铸制了三种“壹圆”银币,只是由于这三种“壹圆”银币均属试样,当时铸额太少,故大多藏友对这三种“壹圆”银币实物很少谋面,知之甚少。今日恰逢虎兔交接的良辰吉日,笔者愿将自己收藏的三种“壹圆”银币实物公示如下,供大家鉴赏评论。
一、百年银圆中唯一一枚官铸机制祝寿用“‘壹圓’‘寿’字禧钱(民俗钱)”。
光绪廿年(1894年)广东巡抚刚毅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太寿而特制的“寿字三钱”之一。钱径39.2毫米重27克,含银90%。“禧钱”正面中心为一柱着枴杖的寿星佬(南极仙翁),左手捧颗硕大的仙桃,寓意“寿诞千年”;他的右上侧有五只蝙蝠,魚贯而下,寓意“五福捧寿”;他的左下侧有只角若伞盖大眼睛的雄健梅花鹿紧紧依偎在身旁。寿星佬和梅花鹿(禄),寓意“寿祿齐天”;他枴杖左上方挂着一串苹果、柑橘、柿子、葡萄等水果,寓意“红火吉庆”。群像左右两侧下方镌有钱币面值“壹圆”两字,不只表示面值,而且还表明“一元起始”,“寿诞圆满”。
禧钱背面由三只展翅翱翔仙鹤与三朵祥云组成等距内飞的圆圈,齐对着八个万字不头纹组成的中心圆内大太的隶书“寿”字。寓意直白袒露,即:寿星佬是位女性(仙鹤象征),是在万寿节(八个万字不到头纹象征)庆其六十(三仙鹤三祥云象征)正寿。该钱图案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富,银光璀璨。不失为中国第一枚机制民俗钱。(见图1、)
二、我国最早以“圆”为单位的国家钱币,“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械器局造壹圆”银币。
该枚钱币是我国最早以“圆”为单位的钱币,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是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铸造的第一套银币。钱径39.2毫米,重26.8克。该币正面外围刻有“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字样,在清字下有中环的满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大清国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内环"壹圆"二字;背面的周边镌英文间以两颗五角星,汉文译为“光绪二十二年北洋兵工厂,币中央镌一个蟠龙。”
该币龙头宽大,龙角长,该龙纹特徵仅限于北洋机器局使用,且仅于1896年使用。1897年及其以后年份的银圆採用其他龙纹图案。火球无火焰,而像是一颗珍珠。正面和背面的币文由大五角星分割开来。1897年和1898年的银圆正面和背面(龙纹面)分别则是小六角星和小五角星。光绪二十二年所造银币"计壹圆3000枚, 五角2500枚, 二角12500枚, 一角5000枚, 半角7000枚", 年底已发行。 次年中英文"京津泰晤士报"曾报道初期所造大小银圆乃当军饷发放, 但壹圆主币因成色不足而遭钱庄拒收, 随后又刊出被收回重造, 因此原本产量不多的北洋造光绪二十二年版系列银圆就更加稀少了,壹圆主币存世量更是屈指可数。(见图2、)
三、“圆两之争”的闭幕见证,“‘大清银币’丁未壹圆”银币“。
“光绪三十三年,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铸制。法定壹圆标准样币之一。钱径39.4毫米,重量26.9克。主币的设计上,仅将“户部丙午‘中’字壹两”系列银币外圈的水波纹饰缩小,去除部分文字,改岁次为“丁未”及改单位为“壹圆”,此版数量稍多。 “丁未大清银币”成了光绪朝的末代银圆。 “圆两之争”悄悄地画上了休止符。
在钱币收藏上有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样本制作出来而没有获选或批量生产后没有发行而销毁的品种,在若干年后都成了宝贝。也就是说,当初未得青睐的,后来都成为藏家追求的目标,麻雀只只变凤凰。“圆两之争”自从端上台面后,在天子脚下的造币厂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其间所试制的以上这几款龙银,都成了拍卖场上的宠儿,在物以稀为贵的通则下已是千金难求。圆两之争”到宣统二年(1910年)终于在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后尘埃落定:国币单位正式定名为“圆”,但在此之前已制妥的“丁未”(1907年)与“宣统年造”(1910年)系列的“圆制”银币却也未发行当局的想法叫人摸不着头脑。待到正式发行新国币之时已是宣统三年,而且还是在武昌起义后为调兵镇压充当军饷之用而仓促拨付的,没有举行发行仪式或发布正式的公告,筹备多年的新制标准国币竟如此草草面市,甚至大清王朝的国祚也随之结束,抚今惜古,令人感慨万千。(见图3、)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3年1月10日于京东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