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1日
(2022-05-11 20:23:56)
标签:
契丹历史文化文字收藏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辽(契丹)官窑铭刻契丹文珍稀粗细瓷译释考证图说》
前
裴元博
这是本作者近二十年来在辽瓷研究方面心得的荟萃。虽算不上精华,但太多是陶瓷界前所未见者、前所未言者。故侥幸获得此立锥之地,坦言陈述本人在辽(契丹)官窑铭刻契丹文(包括几件来刻契丹文的瓷器)珍稀粗细瓷译释考证方面的一孔之见,一家之言。由于本人并非瓷器和契丹文专业专家,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错讹频仍的毛病,望各位方家及时揹正之。
笔者原是名钱币爱好者,对陶瓷器不甚重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起“元青花缠枝莲纹大罐”的交易中初识了瓷器的魅力,我三万元买的一个破罐子(罐子中间有一明显窑裂,几乎贯穿整个罐体),竟卖了三十万元,买主买后到北京拍卖竟拍卖了三百万元的高价。北京文物公司买罢坐地起价,声称少一亿元钱看都别想看。沉痛的教训,使我认识到瓷器收藏的重要作用,暗下决心勤奋苦学尽早使自己成为一个瓷器收藏的行家里手。多少牟来我在瓷器堆里摸爬打,听人家说瓷,看人:家砍价,不断提高自己“眼力”;在一次次血和泪的从低到高的交易中淬火、磨砺,下断提升自己对瓷器的感知及感悟能力,逐渐从一个“棒槌”慢慢变成了知瓷、识瓷、懂瓷的行家里手。
我从东北最多的辽代民族瓷入手,观胎、析釉、辩形、记絞饰,努力掌握辽代民族瓷的民族特征的细节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原传统瓷在民族性上地域上的根本区别,并依此作为辨识、鉴别辽代民族瓷与中原传统瓷区别的重要标志因素之一,使我炼就了一双“一眼即可定乾坤” 辨识、鉴别辽代民族瓷与中原传统瓷的“火眼金啨”。2013年我在朋友帮助下重金购进一百玉十多件,五代、辽、宋、金、元窖藏瓷品,使我的瓷器理论研究,有了实物基础和依据。
2017年4月24日,我首次为老友王加勋撰文为其“辽契丹大字“重熙二年五月十三日奉秦晋国大长公主旨使造”款辽官窑青瓷香熏“做翻译考证。这次译考使我第一次知道了辽汉式契丹瓷的存在;辽汉式契丹瓷的种类、特征、辨识方法;以及鉴定辽汉式契丹瓷真伪的方法。截止到2022年4月24日,拉拉杂杂写了三十篇有关辽代汉式契丹瓷的论文。其中以研究青瓷为主。
第一个在中国辽瓷到究中确认了辽青瓷来源的四大窑系:1、越窑、秘色系青瓷;2、柴窑、耀州窑系青瓷;3、高丽青瓷系青瓷;4、辽东窑、御窑系青瓷。并对各时期辽青瓷的胎、釉色、纹饰、造型等方面作了祥尽探讨、提出了辽青瓷造型离不开辽金银器、皮具;装饰离不开龙凤狮虎等动物;絘饰离不开牡丹、莲花、竹等花卉的论断。
其次对辽白瓷、辽素三彩瓷、金银扣瓷、辽三彩瓷等辽汉式契丹资的特点也做了详细探讨。文中的许多观点虽还不算老辣,略显稚嫩,但总算是一缕清新的不人云亦云的声音吧!至于对汉式契丹瓷上铭刻的契丹文的辨认、译释、由于它们构成较为复杂,效果是难于一论的。有典可查的契丹小字错讹较少;无典可依的契丹大字错讹较多;大字颁行前的契丹胡书多属猜译,距原文的原意恐有一定距离。这是没办法的事,估计只有等契丹文研究真正能达到那个时期的水准,距离才会消失。
笔者在辽汉式契丹瓷研究方面多是粗浅的,慼性的,需升华提炼的地方很多;在契丹文译释方面尚有许多高峰要攀登,许多学术性疑迷要破解,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兮,吾将上下以求索!笔者这本小书,能为焱同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吾愿足矣!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2年5月11日于北京京东家中